吴金闪的书们

我认为书应该是公共财产,作者具有署名权即可。我们的思考是我们自己的,可是在形成这些思考的过程中,很多来源已经不可考。不如索性共享之。因此,我一直会把我写的所有的书的电子版在这里公开,并且持续更新。

当然,为了成为正规出版物,我也会把这些书在成熟的时候正式交给出版社来出版。

将来,我会把这些书的各个章节的目录直接显示在这里,并且电子版做好章节的拆分。可能的话,我还会提供网络直接阅读的版本,例如html格式或者markdown格式。目前,限于时间,我仅提供PDF在这里。如果有人愿意帮我完成这个转化,我会提供给你我的源文件。

“有奖找茬”:在以上已经出版或者马上进入出版流程的书籍中,每一个找出来的错误,只要第一个给我发消息(可以回复在这里,可以给我发邮件)指出来这个错误的人,将会得到奖励:每一个错别字或者数学符号两元人民币、一个公式的或者逻辑的错误五元人民币。对于之前已经帮我找出错误的,只要你联系我,顺便把之前那个错误清单发给我,这个奖励仍然有效。如果你找出来的错误已经被之前的人找出来过,我也会酌情给奖励(例如减半,规则待定)。这个页面是找茬找出来的勘误表和奖励贴图。

《系统科学导引》(第一部分系统科学概论已出版,第二部分系统数理基础完工已经出版,欢迎给这两卷找茬。第三部分系统理论本身正在写作)(建立系统科学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议和思考,课程讲稿:概论数理;课程大纲:概论数理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已正式出版,欢迎找茬)(课程介绍材料课程讲稿1Cmap课程讲稿2

《二态系统的量子力学》(已正式出版,欢迎找茬)(3学分量子力学课程讲稿

《小学数学这样学》(已正式出版,欢迎找茬)

翻译的书:Novak的《概念地图用于学习创造和使用知识》(中文版)(Here is the English Version: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第一届亚太地区概念地图会议文集(出版社编辑之前的pdf), CMC-AP2017 Proceedings(PDF generated before publisher’s editing)正式出版版本的封面版权页和目录,这是出版社的购买链接

《量子力学无基础入门》(接近完工,即将进入出版流程)(量子力学无基础入门讲稿量子力学无基础入门小抄

数学模型(只有提纲)
科学计量学导引(只有提纲)
《微积分——关于累积量和变化率的语言》(只有提纲)

《中学数学这样学》(有了提纲和样章)

《小学语文这样学》(有了提纲和示例)

《中学物理这样学》(初中部分基本完成)

教和学新模型——人类知识高速公路上以高层知识生成器为目标的理解型学习(只有提纲)

《极简系统科学》(有提纲和样章)

各种报告:

  1. 携手同行,改变教育,让世界更美丽,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小会报告,北京,2021年1月15日
  2. 教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鸟瞰,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对内对外介绍中心的报告,多时间和地点
  3. 从物理学到系统科学到科学学,华中科技大学交流,武汉,2019年5月7日
  4. 期刊和论文聚类新方法:网络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武汉大学交流,武汉,2019年5月6日
  5. 以网络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学,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上海,2018年10月20日
  6. 科学学数据、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新框架,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上海,2018年10月20日
  7. Networks as technique and framework for Scientometrics,Communication on Scientometrics between SciTech Strategies/CWTS team and BNU/CAS team, Beijing, Oct. 29, 2018
  8. Multilayer networks framework of Scientometrics and its application,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driven Knowledge Discovery,Nov. 2, 2018

其他:

  1. 汉字地图(Map of Chinese Characters)
  2. 《学会学习和思考学生》作业集:2018

我坚持外国人的人名最好用人家原文中的形式,如果为了方便中国人发音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借助汉字,但是也仅仅是借助。目标还是希望读者知道人家原文中的发音和写法。首先,这是国际交流的要求。以我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的记忆中只有外国学者的中文翻译过来的名字,那么,是非常影响交流的。一般来说,你会很难建立起来那个汉字形式的外国人和那个原文形式的外国人之间的联系。于是,跟人交流的时候,明明人家说的就是“Fourier(傅里叶)”,就是“Descartes(笛卡尔)”可是由于你不知道原来两位老兄的原文名字就是“Fourier”和“Descartes”,你就迷失在了翻译中(有一个电影,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在翻译中)”)。第二,采用原文形式的人名也是对国外科学家的贡献的承认和尊重。现在,很多期刊都鼓励中国学者在发文章的时候采用汉字形式的署名。第三,一定要把专有名词翻译过来的要求很难一以贯之,不如采用原文形式然后汉字才括号内作为发音上的辅助。例如,MSN、Skype,你要是翻译过来成为汉字,我敢断定,没有人能够理解,不信你试试:“爱慕爱思恩”,“思盖皮”。基于这些考虑,我在本书的初稿阶段,一直坚持人名地名公司名软件名等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文。对于已经有约定俗成的汉字形式的专有名词,把汉字写在括号里面。对于没有约定俗成的汉字形式的专有名词,就仅仅保留原文。在这个正式版本中,在给出来汉字形式的名称之后,在括号里面写上原文。也算一个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

我也希望管理部门能够重新考虑这个关于专有名词的规章制度,有助于更通畅的交流理解,尊重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还能够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个制度,而不是存在大量的个案处理。当然,这仅仅是科学家对社会管理的认知,算不得数的。

还有参考文献列表、插图目录、人名索引、专有名词索引,这些都是在征得出版社同意之后保留下来的。这些信息对于读者开展进一步阅读,做验证,快速获取信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国外的篇学术的书籍,甚至一般的书籍里面都是很普遍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国内连教材甚至专著,都常常没有这些素材。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想起来某一本书上讲过一个问题对我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我想知道细节,可是我甚至问了那本书的原作者都没有得到那篇急需拿来参考的文献。

我也希望我这些坚持,能够在本书的内容之外,产生一点点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