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一半的时间在看路,一小半的时间在教书,剩下的时间在拉车。由于技术上的积累已经比较多,概念上的积累完全可以和看路结合起来(纯粹概念上的积累的事情已经很少做,尽管我还是做,也喜欢做),并且有学生帮忙拉车,于是可以多看看路。
但是,学生呢?
技术上有很大的鸿沟需要跨越,而且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跨越;概念上的积累倒是可以部分地依赖于课程,但是同样需要在运用中理解,否则就不是真的理解。没有研究经验、技术方法、知识和理解上的积累,看路也是迷迷糊糊。那就不看?
学生就是拉车的牛,路走得多了也就学会了走路?
一个学科的思想、发展方向,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大的根本性的研究问题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这些,都不看了?
要看的话,什么时候来看,什么时间来看?这是个问题,我仅从自身的经历来尝试回答一下。
在本科的阶段(高中的时候看过的《从一到无穷》之类的,不成系统,就不算了)看了第一推动丛书的几本(尤其记得这几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可怕的对称 终极理论之梦 时间之箭),也许因为本来就爱物理,被其中的物理的美和伟大的梦想深深地吸引。后来按照裴寿镛老师的推荐看了Feynman的系列小册子(《别闹了Feynman》、《物理定律的特性》、《光和物质的奇异性》等等),按照杜婵英老师的推荐看了《混沌:开创新科学》。还有自己找的《物理学的进化》、《数学模型导论》等等。现在仍然记得当时心潮澎湃,感叹为什么不早生100年(Schwinger还是谁说每一代的物理学家都这样感叹),还有那份雄心壮志。其中Bender的《数学模型导论》有关于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数学的深刻的思想。
这个阶段的看路,主要是体会物理学是什么。专业书籍里面算的上看路的,是一条道的,倒是看的不多。也就Feynman物理学讲义一列算是道,尤其是《力学》和《量子力学》那两卷。其实Landau的书也算是道,可惜当时没有看,后来上了研究生才看的《力学》。Dirac的《量子力学原理》倒是断断续续看过,可惜Von Neumann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直到博士快毕业了才认真看。喀兴林的《高等量子力学》把基础概念部分讲的非常好和Ballentine的《量子力学现代教程》除了基础概念讲得好,还提示你思考量子力学的解释。《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仅看了其中几篇)讨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这些让我们思考物理学是什么的科普书籍、专业书籍、论文,我都看作是看路的一部分。偶然看到的《大自然如何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示了复杂性和涌现性的一角。
后来,当了老师,重新把广泛阅读捡起来,看了《如何看一本书》、《Learn More, Study Less》、《科学研究的艺术》、《Mathema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Complex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并且整理了这些年看过的好书,主要是教材类的,见工具、课程与学习资料。现在,顺便也就整理一下教材以外的对我的科学观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这样做的潜在的期望就是能够对学生有用。
可以,问题来了,一直在拉车的学生,会停下来看看这些激发思考、深化思想,但是没有什么直接用处的书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有必要开设一门读书的课:阅读跟这个学科的大图景相关的书籍,然后参与讨论。在这样的课程建立之前,只能希望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去看看这些包含了大量的思想财富的书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