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向对象编程看分解和综合,个体和整体

计算机描述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象、算法和编程(算法用语言表示出来)。计算机科学的对象是计算机科学在描述世界的时候对所描述的对象的抽象。一般来说,一个对象对于这个对象的使用者来说,主要关注的是:这个对象和外界是什么关系,也就是外界输入给这个对象什么,这个对象给外界输出什么;同时,刻画这个对象的编程者,关注的是这个对象内部需要什么元素,元素之间什么关系,这些内部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来更新状态,从而如何产生输出给外界的符合其行为的输出。也就是说,对于把这个对象和程序当做工具来使用的人来说,我们得看到这个对象的整体,也就是跳出来看;对于设计和实现这个对象和程序的人来说,我们得看到这个对象的细节以及细节和整体的联系,也就是钻进去看。

如果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这个工具,那仅仅跳出来就不够了。因为不了解细节如何实现的人,只能把这个工具用到它所设计的地方。就好像说,一个扳手就是用来拧螺丝的。但是,如果我们还了解这个扳手的其他细节,例如比较重,例如比较硬还有一定长度,没准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扳手当做榔头或者撬棍来使用。同样,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对象和程序的一定的细节,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程序的一部分算法和程序甚至设计上的想法拿来在适当的场合重用,或者迁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这也就是创造性地使用工具和创造工具。

因此,如果要创造知识和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进得去处得来,跳出来的时候看到整体忽略其内部细节,钻进去的时候看到细节以及细节和整体的联系,合起来就是从细节看到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细节。这就是我们说的分解和综合,或者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或者说,系联性思维。

草食者的思考:教育的问题和出路在哪里

看起来,以“刷题式学习”和“军事化作息”为标志的“提分教育”将会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了。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提分教育的提分效果那是肯定的强啊!怎么办?学习者和学校都要加入这个洪流吗?管理者应该鼓励提分教育还是听之任之?如果我们希望跳出来这样的教育,怎么跳?

这些都是肉食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这个草食者来给先抛个砖。不过,这个砖也得有有心和有水平的肉食者才接得住,才能引出来玉啊。无语凝噎…..

既然提分教育下大多数学生的考试分数确实会有很大提高,能够进入更好的上一级学校,那么,他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我们要跟提分教育竞争,怎么办呢?

提分教育哪里不好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知识、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以及欣赏知识的创造和创造性的使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帮助学生达到上面的学习的目的。对于这样的目的来说,我们只有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的理解,对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深入的理解,对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的学科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和提炼学科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我们来看提分教育的主要武器:刷题式学习(军事化作息还是为了刷题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看书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开始做题,一致做到看到这道题基本不用思考而是按照脑子里面对这道题的题型和知识点的定位就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套路化的答案用上。甚至,老师们还总结出来各种题型,形成各种口诀,帮助学生来更快更准确地答题。见,例如生活口诀化,学习口诀化,拿什么口诀对付未来呢?

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学到的是什么?一大堆答案,一大堆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对应索引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学了之后就成了一个搜索引擎,例如百度、XX搜题。

问,百度、XX搜题,能够实现前面说的学习的目的吗?搜索引擎(当前的,以后的结合了概念地图、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再说)的局限在于它只能提供已有问题和已有答案之间的匹配。你说,来提出个新问题、做出个新答题方式和新答案,也就是前面说的最核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炼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它是完全做不到的。

所以,提分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计算器”、“搜索引擎”,但是绝对达不到培养问题提出者、问题解决者、学科发展者的目标,甚至,连欣赏知识的创造和创造性的使用的能力都不会有。提分教育下的学生们,可能会觉得,多点知识本身就挺好,或者甚至痛恨知识。这样,如何能够形成欣赏水平呢?没有好的欣赏水平,那好的知识的创造和创造性的使用就更加不用说了。顺便,这也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有的研究者都已经拥有固定职位了还是在改参数发水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真的没有形成对好的工作的欣赏水平。

那既然提分教育不能实现我们的真正的学习的目标,那我们怎么办?

如何突破提分教育,实现真正的学习的目标?

提分教育是有竞争力的,甚至,按照物理学家的话来说,是一个局域最大值点(其实,物理喜欢用局域最小值),一个吸引子。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更大的能量的输入,一个处于局域最大值点附近的任何点,都会或快或慢地被吸引到这个最大值上去。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说,就是很多其他学校,除非已经找到更好的学习策略,或者有外界的强烈推动(例如很强烈的理念和经费的输入),都会或快或慢地采用提分教育。为什么,很简单:提分教育的提分效果确实强啊!只要我们还是基本按照选拔性考试的分数来选拔人才,那提分教育的效果的说服力就是巨大的。

那怎么办?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在提分效果上和提分教育相当,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前面提到的学习的真正的目标的教和学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有吗?有,例如本公众号一直在推广的理解型学习——以学科大图景和成长型思维为目标的以批判性思维和系联性思考为指导的以概念地图为技术基础的理解型学习。更多的这个教和学的方法的介绍,请看本公众号其他帖子。入门的话,可以看理解型学习名词解释。在这个方法下面,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体会到学科大图景(这个学科研究什么对象、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思维方式,分析方法,这个学科和世界以及其他学科什么关系),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创造体验式学习,也就是通过回到这个概念和方法提出的问题背景中来体验这个概念和方法的提出,以及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和构建新概念。理解就是看到联系,内在的联系,而且要批判性地来看,不是关注表面联系,不是别人说什么联系就是什么联系,要自己看。

那理解型学习如何实施?

我们需要好老师。如果老师自己学习的时候不是通过理解来学习的,而是通过搜索引擎式的提分教育来学习的,我们如何又能奢望这位老师当了老师之后会转过来,采用理解型学习呢?那我们如何才能把这样的学生吸引过来当老师呢?这是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学生吸引过来了,然后,再帮助这样的学生学好一两个学科,具有理解型教和学的理念和操作能力,那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需要理解型学习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第一包括前面提到的帮助吸引更好的做理解型学习的学生来当老师的制度建设。这个基础设施还包括每个学科的学科大图景、学科概念地图(包含学科概念体系、概念和学科大图景之间的联系)、体现学科大图景和重要概念的问题场景(这个问题场景一方面用来课堂教学,一方面用来做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

这些基础设施谁来建设?这显然是肉食者的责任。当然,个体老师和学生的层面,也是可以做很多的。例如,每一位老师都要把自己所教的课程的学科大图景、学科概念地图、典型案例整理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感受到其中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如果从国家的层面,个人的层面,甚至还有商业的层面,都配合起来,各自尽到责任了,那我们就能够达到:学生分数不会比提分教育差多少(如果还是差一点的话,那就也正在理解型学习的基础上稍微加上一点刷题式学习,但是不用多),花在刷题上的时间少,对学科理解深刻,学会了学习方法,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体验和意愿。这样,我相信,其接受程度绝对会超过提分教育。

如果这些不去做,那么,提分教育肯定会是个吸引子:老师和学校,还有国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顺着这个家长和选拔制度的山坡,自然地就会变成大家都采用提分教育。

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吸引好老师的制度、帮助老师提升学科理解和理解型教和学方法的理解、学科大图景、学科概念地图、体现学科大图景和重要概念的典型案例,毫无疑问是要额外花费大量的资源的。但是,只有做了,才能培养学生成为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才能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人,才能压过​提分教育一头。

当然,肉食者做不做,那是另一个问题。其实,跟在科学研究前辈和巨头前面,捡捡便宜也挺好的​。不过,第一,人家还愿不愿意给你捡,第二,一个拥有这么多年历史和这么大人口数量的国家,和这个国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到底是否相配​?

​一句话:理解型学习可以压过提分教育,但是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努力才行。​不过,至少,我们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