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一个英文单词的拼读到理解型学习、系联性思考、及时总结以及分析与综合

孩子的英语书上有一个比较难拼读的单词“straight”。难点在于“tr”和“ai”的读音:tr需要变音,从“tree”里面的tr变成“street”里面的tr;ai需要读出来字母A的读音,也就是e和i这两个读音。昨天我注意到心儿还没有学会这个单词的读音的时候就教了几遍,心儿做了几次复读机,就能够重复了。我就不管了。今天说再给我读一遍课文吧,发现,这个词还是不会。

我还不能用音标。她们是自然拼读的流派,不学音标的。于是,我尝试从tree和street开始来让心儿体验tr的读音。倒是有效果,但是,效果就是tr被心儿按照street中的“tree”来发音了,而不是把street中的“tree”看做tr和ee的组合。我已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当我发现心儿一直发音“stree-eit”的时候非常不明白,直到我一再让心儿把每一个发音的单元拆开来,然后再合起来,并且我仔细来听的时候才发现。

于是,我进一步分解和比较“tree”和“street”,一直到心儿明白“tr”不是“tree”,“tree”的发音是“tr”和“ee”合起来的效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straight就成了“s-tr-ei-t”就简单了,除了ei是e-i(也就是字母A的发音,注意很多中国人读错误的“唉”,应该是“唉咦,e-i”;C也不是“sei”而是“si-”;W也不是“打不流”而是“double-U等等等等)。我明天还得看看这样的仔细拆分和对比的学习方式的效果是不是比复读机的方式要好。要注意,当这个拆分对比的老师可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复读机的老师就简单很多。如果效果类似或者甚至反过来,就不好玩了。

除了从这个例子体现出来了基于“拆分、对比、联系”的理解型学习和基于“记忆和重复”的机械师复读机是学习的差别之外(以及有待检验的结果),其实还反映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信息。对于不会的地方,要深入分析,直接面对。例如这里一定要真的想办法搞清楚问题在于”tr”和“ei”的读音,尤其是前者。搞清楚问题所在之后,还需要直面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跳过去以至于短期内能够看起来没有问题是不够的,除非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要从“tree”和“street”开始来引入“tr”的读音的解决方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耐烦,有一些想不通。我的语气也不好。但是,后来心儿自己注意到,在这两个单词里面的tr的发音真的可以迁移到“straight”中,就明白了。因此,这里反映的是:一定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么学这么教,把直接的学习任务合作和困难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明白所以然(是这样的理由),以及所以所以然(这样教的动机)。

我把这个当做例子写下来,希望心儿可以看得懂这个总结。这里,还反映了另外一个学习和思考中重要的经验:及时作总结,做精炼的讲道理的促进思考的总结。希望将来逸儿,以及其他老师和学生,也能总这个例子中想明白点什么。

最后,对于科学、科学研究甚社会科学(不知道艺术是不是这样,不懂)而言,先拆开再联系自身的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甚至其他系统,然后再把这些拆开的联系对比过的东西运用合起来的联系再一次合起来,都应该是典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大数据用于警务

偶然看到一篇新文章,The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s Domain Awareness System讨论了如何在警察局具体办案战术决策过程中以及资源分配战略制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作者给的几个场景中的一个是这样的: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911报警电话,警局收到以后,会派一个报警地点附近的巡警去处理。但是,这个巡警除了什么地点以及大概是关于家庭暴力的事情这个信息之外,就没有任何信息了。实际上,有可能在这个地点,居住着某些登记在册的家庭暴力者或者其他特殊的群体,甚至有可能这个地址上都有一个一直没有执行成功的逮捕令。但是,这个巡警都不可能知道,除非这个巡警正好就是家庭暴力的专家或者就是那个逮捕令的执行者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数据有但是具体执行者不容易获得,怎么办?正好大数据可以帮忙。当然,文章还有其他很好地例子,以及它们的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再推荐一个新的美剧《APB》(全境通告),讲述一个亿万富翁工程师如何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警务的电视剧。APB就是他推出的那个手机报警App的名字。通过手机App报警,不仅仅可以达到通常电话的功能,还能够定位,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还能视频,还能够把周围很多个手机连起来,还能拍照。当然,更多的是背后的和上面文章一样的信息整理加工分析提供技术。

没准真的到了信息和技术改变警务的时候了,到了改变这个社会的治理和服务体系的基础架构的时候了。

心儿“消消乐”小秘诀

这一阵心儿逸儿都在玩手机游戏“安吉拉猫”里面的附带小游戏“消消乐”。昨天心儿告诉我一个秘诀:上一关那些“怀孕”(逸儿的说法,就是可以横向或者纵向消掉一串的)的格子,会带入到下一关。因此,咱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把怀孕的留给下一关用。其实,还有一个秘诀,如果一次消掉很多个同色的,那么,还留着的那些同色的格子有一个会变成怀孕的。当然,用了这个两关之间的联系之后,确实,又能够冲到更高的关了。

能够从观察到一般的规律,并且,这个一般的规律表现为某种联系,而且是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两关之间的联系(当然,游戏可以设计成各个关独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不错。实际上,无论学习生活创作,我们基本上都在发现之前其他人或者自己没有发现过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如果是在原来看起来相距比较远的东西之间,就更加有意思和有价值。多动脑子思考,多多思考联系,注意到现象,提出猜想,然后检验。其实,科学不过就是这些。

因此,更一般地,科学不是那个和生活分开的东西,科学不是那个额外的独特的标准。非常不理解那些中医粉说的“为什么中医需要符合科学的标准,而且是西方科学”。科学只不过就是人类的思考,有逻辑可验证(更严格地说,应该是可证伪但是还没有被证伪)的思考,而不是什么额外的标准,更加不是什么西方的标准,东方人不适用。

因此,更更一般地说,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更加需要教科学,通过具体例子促进思考来教“什么是科学”,而不是就教“电荷分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这样的知识。顺便,就算教知识,很容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电荷是有的,而且不能只有一种。只需要一个气球,然后你的头发。看看人家Feynman和Einstein的书里面是如何启发读者这样来思考的。教科学不是为了教科学知识,而是批判性思维、系联性思考,以及少数的和具体学科有关的核心的思考问题方式。例如,物理里面,力学的世界观:一个系统的状态如何描述,是否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那么点知识,或者说这样的过程发现了知识,总结出来了知识的体系,那是顺便捎带手的事。

助教的作用

我一直从各种经费出钱请助教(有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学校的经费支持,感谢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处、教师发展中心等这些年提供支持的各个单位),无论研究生课程还是本科生课程。例如我刚结束的《系统科学概论和基础》有五名助教, 《学会学习和思考》有六名助教。为什么要请这么多助教?第一、助教有的时候可以实现跟学生更好的交流;第二、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得到指导的时间;第三、除了学生,助教其实也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在问问题之前犹豫“我这个问题会不会被老师笑话”。很多时候,老师已经忘了当初的困难所在,于是不太能够通过学生的问题准确地进入学生的思路上了。然而,老师如果不进入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而是给一个答案的话,意义不大。第二方面很简单:老师能够答疑的时间毕竟很有限,多几个助教学生就能够多找人问。第三个方面跟我所讲的这些课程有关。我的这些课程都不是很容易能够第一次学习就能够领会的。好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就能够学会内容,这没有问题。但是,学了内容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老师要教这个,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教。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我是不是能够从这里面学会一点怎么教怎么学,我是不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研究或者教学里面去。后面的这些问题,当然,当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但是,换一个角度,当老师当助教可以思考得更深刻,更有体会。再加上系统科学这个学科的特殊性——交叉学科、思想一致性高但是具体系统可以各种各样,概论课程和实际系统的研究经验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有更好的体会。因此,来上第二遍课和第三遍课是很有意义的。学会学习和思考也是,我还希望这些学生们能够把理解型学习、批判性思维、系联性思考推广出去,因此,助教的经验对于真的成长为一个不仅能够使用还能够布道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那,助教都做什么:第一、助教必须来参加其所负责的模块的每一次正课(一小时按照半小时计算);第二、助教要主持其所负责的模块的习题课(一小时按照两小时计算);第三、课后答疑、准备实验材料实验设备、收集和批改作业,撰写批改报告(一小时按照一小时计算)。也有一些其他的工作,例如管理微信群组和课程网站、录制视频并整理上传到课程网站、课程内容或者宣传材料的准备、课程宣传等等。

当助教能够提升教学经验,从老师身上学到如何上课,如何用老师的情感来影响学生,一个好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一些小技巧等等。

语文学习中的总结思考和反思

心儿小学四年级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原文如下: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让·彼浩勒听了,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然后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向老人询问下午的情况,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我今天让心儿自己来做一个总结,一开始可以字数比较多,但是最后需要在做到反映意思的情况下,字数越少越好。这个作业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把最关键的意思把握住,问如下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例子或者逻辑来展示这个观点的,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同意吗喜欢吗。也就是说一直说的WHWM,主要信息是什么(what is the point),作者如何构建/表达/论证这个主要信息(how the point is constructed/demonstrated),为什么作者想表达这个信息(Why this point),这个信息对于我还有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Meaningful to me?)。

实际上,这个故事本身可以总结的很短:牌子上写着第一句话的时候很少有人给钱,换了一句话以后就很多人给钱了。当然,也可以把到底什么话,什么人,在哪里总结进去:在巴黎街头一个盲人乞丐用一个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子乞讨收到很少的钱,一个诗人在牌子上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乞丐就收到很多钱。

好了,这是第一步,事实的陈述总结好了。第二步,信息point层次的陈述呢?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说明什么。再一次更加精简前面的事实性陈述:原来的话没钱添了一句话就收到钱了。于是,自然,这里说明的是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效果。联系到标题,就知道,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有力量。

整体总结如下:一个用一句话乞讨但是没有收到钱的乞丐在被人添了一句话以后就收到钱了。这个故事反映了好的语言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到这里,我们说清楚了W,是什么。

现在来看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表达这个信息呢?显然,前后两个情况只有语言的不同,于是,结论自然是成立的。那为什么添加进去的话具有这个作用呢?“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有画面感和冲突感(春天的多姿多彩和什么也看不见人的世界),容易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同情共感,于是,就更容易冲动给钱。而在原来的那句话里面,“我什么也看不见”完全就是诉诸于自己的痛苦来让其他人同情,共感不容易产生。于是,我们也明白了H了。更进一步,我们得到一些经验,写文章的时候,如果需要引起读者的同情共感,有的时候可以借助于画面感和冲突感,而不仅仅是交代事实。

有了这两条,我们来看W和M,为什么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一,猜测作者的目的或者说选入这篇文章的编者的目的大概可以认为是语文是关于语言的选择和修辞的学科,于是,既然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力量,那么,自然要好好学语文。第二,对我(真的是我,不是心儿)来说,这个信息太过平庸,当然,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力量,当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话来说。但是,知道这个道理和能够选择或者想出来合适的话来说是两件事情。所以,意义不大。更进一步,故事非常假,我非常怀疑其真实性。当然,一般来说,语文课文不需要真实。可是这里基本上是当做论述文用的,因此,最好还是保证这是事实才有说服力。因此,在能够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之前——再说一遍我强烈表示怀疑——这个故事我不喜欢。

我希望语文老师们能够教会你们的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反思,反思,再反思,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在教思考和反思的时候,可以借助我这里的四个问题:主要信息是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我怎么看。

最后的这个我怎么看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尤其是母语的语文课,字词的问题是小问题,主要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用语言促进思考”,敢说想说还能够想得说得深入。因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这些非常重要。这个问题牵涉到语文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每一个老师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我自己认为是分析阅读能力(典型地表现为思考上面的四个问题WHWM),还有能够并且喜欢表达这样一种能力和态度

我查了查这个法国作家,没找到。当然,我不懂法语,所以不保证真的查不到。百度上倒是有,说叫Jean Pehale,但是信息完全就是语文书上的那些,更加使得这个不可信了。google这个名字查不到任何信息。当然,有可能这个人不是这么有名,还年代比较早,不代表完全没有。但是,中国教材里面没有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从小被教”天下文章一大抄“,而且还是不加参考文献地抄,将来又如何能够老老实实做科学,有自己的思想呢?看看我自己写的教材,还有国外的教材,参考文献是教材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故事和作者的真实性,我联系了我法国的合作者(物理学家、历史学家),他也没有找到这个著名的“百度百科”上标注“创作了大部分诗集”(这是几个意思?写了法国的大部分诗集?全世界的诗集?SB百度百科)的法国作家。他尝试了法语的google以及法国名人词典。

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细节的层次上,体现如何使用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如何多问为什么,如何关注大图景(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计算分析方法、典型应用的例子),如何运用WHWM(是什么、怎么构建、为什么这样构建、为什么说这个、对读者意味着什么)。其他的例子还有语文理解型学习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