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这样学》前言和提纲

今天逸儿做语文作业让我帮个忙。题目是这样的:按照前面的例子,自己来补充几个四字词(还是说成语来着,忘了。关于成语和四字词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要用成语,那也是一个问题,不过在这里,暂时不去管这件事情)。然后题目给的例子是无法无天、无穷无尽之类的,逸儿说,要求是也写上几个“无__无__”四字词;还有一个例子是津津有味、依依不舍之类的,逸儿说,要求是也写上几个“AABC”型的四字词。

我给逸儿在百度检索了一下。竟然,百度专门有“无__无__”和“AABC”词条。这说明,有很多很多人之前在百度检索过这些东西。当然,我们在百度上发现了一堆这样的词。

现在,问题来了:出这些题的人,想干什么?为了总结出来这些类型?能够识别出来这些类型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吗?能识别又如何,不能又怎样?为了能够记住更多的“无__无__”和“AABC”?记住了又如何,最多就是一个百度检索,难道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个的百度?没记住又怎样?

退一万步,假设我也承认,用上这些四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其实,我一点也不认同,能有用最简单含义最明确的没有歧义的话说明白最复杂的事情,才是真的功力),那你这些问题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四字词?真正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对这些词的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上。除了给孩子们增加负担,不得不背下来很多四字词之外,我看不到任何这些作业的价值。

同样地,背下来古诗词、好篇章,也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在你能够理解和欣赏之前。我们学习这些好篇章好句子不是为了以后原封不动地用上——记住这算抄袭——而是为了能够领会到一点点作者创作这些好篇章好句子的一些想法和手段,从而自己来创造好篇章好句子。甚至,理性情况下,我们应该领会到这些创作的想法和手段之后,忘掉,或者有意避开,这些已经写下来的好篇章好句子。好篇章好句子的生成器可以学到家,自己拿来用,但是,好篇章好句子本身我们是不能拿来用的。

于是,我们,你背诵它们干什么?除非你说,为了避免抄袭,哈哈。

那么,如果这些记忆性的知识,及其背后的机械式学习的方法,不是语文教和学的目的,语文教和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又如何通过教材来实现这个真正的目的呢?

在本公众号有专门的一个分类就是语文学习。大家可以看里面的文章。基本上这些文章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的尝试: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我之前还推荐过目前见过的唯一的一套理念上跟我的设计接近的教材《大成语文》。

今天,我看到那些作业题之后,实在忍不下去了。我决定,最近几年抽空把《小学语文这样学》写出来。顺便,《小学语文这样学》已经进入出版流程,大家有希望一年半载之内看到那本书了。

好,语文教什么学什么?语文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和表达。接收包含阅读和听,表达包含写作和说。为了词汇简单计,简称读和写。好,那就是,语文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读和写,做到有东西可以读和写,有方法可以读和写,有意愿去读和写

当然,总是有一帮傻缺,会问:如果你什么都不记下来,连字都不认识(更广泛地,可以说,你连基础知识都没记住,没学会),你如何谈完成“更好地读和写”这个高级任务呢?

这是完全错误的理念和问题。这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天生就是“基础知识”,就是要被记下来的。基础知识只有从你想学什么怎么学最好倒过来才能找出来。

例如,为了学会读和写,人家英国人就没有必要学会读写汉字啊,也没必要非得以来中文篇章啊,人家学英文单词看英文篇章以及少量的翻译过的外文篇章,也就能学会读和写了。例如,为了学会数学,也没有必要都成为口算珠算高手啊,只要明白数学运算的概念,甚至数学运算的形成(从现实中抽象出来数学运算),就不妨碍其成为一个好数学家。例如,为了学会量子力学,也不是非得就先学会Newton方程、数理方法,而是可以从经典概率论出发来学习。因此,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必须的基础!如果你因为你认为某个知识是基础,都没有思考过是什么的基础,就逼你的学生去学,那么,这个基础就可以无限扩大。于是,你的学生的这一辈子,就都会在打基础的过程中,而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我”自己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同样地,当我们选择合适的人来完成合适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看的也不是基础有多么宽广结实,而是是不是能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是不是还可以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好,你说,我如果确实选择了通过学习中文来训练读和写,那么,是不是真的就要学会认汉字呢?是的,因为那是你用来读和写的材料。那么,是不是就必须记住汉字了呢?不是!那也是理解着学,而不是记忆着学。汉字是一种信息编码,汉字的字形和其编码的含义和读音是有联系的。因此,学习过程中自然要运用这些联系。甚至,不同的汉字之间,形音义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的,于是,我们自然要运用好这些联系来学习。于是,你会发现,合理的汉字学习顺序(利用汉字之间的联系),以及每一个汉字的理据性解释(利用每一个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自然可以降低汉字学习中的记忆的负担,而变成高效的基于理解的学习。

甚至,大量的作业在关心汉字的笔顺、书写这些东西。你不会认为这些东西也是基础知识,所以,也要学习吧?那么,我告诉你,我是南方人,在来北京上学之前,我的拼音题、笔顺题从来就没有对过,汉字书写也从来都是能看清楚就行的非常丑陋的字体,可是,我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基本上都在满分附近。连英文的阅读和写作,也都在满分附近。我学会的读和写,是,不依赖于汉字或者英文单词,不依赖于笔顺或者书法的。这才是真正的读和写。

那这个真正的读和写到底是什么?是WHWM方法:这篇文章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说这个,我觉得怎么样;我想说什么,我想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说这个,我预期我的读者会觉得怎么样。就这么简单

当然,为了配合这个WHWM方法,我们还要做分解和综合:一篇文章的意思来自于每一段的意思和段之间的关系,一段的意思来自于每一句话的意思和每一句之间的关系,一句的意思来自于每个词(和短语)的意思和词(和短语)之间的关系,一词的意思来自于每个字的意思和字之间的关系,一字的意思来自于这个字的每个组成部分的意思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当然,有的时候为了表达和阅读的方便,篇章的每一段、一段的每一句,并不是同等地位的:很可能某一段是这个篇章的神,某一句是这一段的神。这就需要通过分析下层单位之间的关系来得到上层的意思。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反过来,通过领会上层意思,猜出来或者更好地理解下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和下层单位的意思。例如,我们通过一段话一句话,猜出来某个不认识的词的意思。这就是分解和综合,从树木(还有树木之间的关系)看到森林,从森林看到树木(还有树木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这个读和写,不依赖于具体语言的读和写呢?考虑到目前的语文教材和作业题实在太不像话,我决定抽时间自己来编一本。下面的是大概目录:

《小学语文这样学》

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和写,包含有东西可以读和写,有方法来读和写,有意愿来读和写。

理念和方法:WHWM方法、分解和综合。

前言:学习目的和方法(主体上就是以上的内容)

第一篇 汉字的理解型学习

按照汉字网络和使用频率计算汉字学习顺序,按照这个学习顺序编排汉字。补充一部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的例子。帮学生初步认识汉字之间的联系,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一个汉字,给出来这些联系,以及常用义的解释文字。编撰简短篇章来用这些汉字。例如“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这层次的。

从部件到字,以字解字,以字读字。系联性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文字学和俗文字学)。对于部分简单词,帮学生体验从字到词。

在汉字学习的最后阶段,在积累一定数量汉字(例如1000)以后,教含义拼音来当做没有老师教读音时候的拐棍以及输入汉字的手段(学会输入以后,第一可以在网上查到读音,第二仍然要去看以字解字,以字读字理据性解释)。

第二篇 篇章阅读和写作

编撰合适的篇章,用来展示WHWM方法以及分解和综合。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章,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说这个,你觉得怎么样。

关注起始句、总结句、连词等等。体验结构化阅读和结构化写作。概念地图。

观察生活、提出问题、有所感悟、整理思考和思想。我想,我想说,我说我想说的。

第三篇 多个相关篇章的研究性阅读和写作

整理某主题下的多篇相关文章的对比阅读,从篇章的意思过渡到对篇章的关系的关注从而建立对一个问题、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领域的了解。

概念地图: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文章标注到相关概念或者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针对某个问题、某个意见、某个想法来阅读、观察和写作。我深化我的思考和观察,然后我说我想说的。

第四篇 文言文以及其他语言的阅读

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字相同(都考虑简化字)但是意思部分相通部分不同,注意这里的异同。词的形式的不同,词的含义(概念)的相同。WHWM不变,分解和综合不变。但是,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含义之间的联系经常有改变。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来掌握改变的一些典型,作好总结。

顺便,体会一点点古代文人的骨头。

其实,其他语言也一样,在概念含义层次之上,WHWM、分解和综合都一样,但是,从形式到含义,需要一定量的体验、总结、记忆。

机器如何阅读、理解和写作。对学习者的借鉴意义。

附录:更多启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场景、素材,以及一些范文。

真的到了人人开网课的时候了吗?

刚看到教育部吴岩做的关于网课的“好处”的一些总结,对其中一些说法必须要反驳一下,要不然,一个好好的东西,很可能会被做坏。

我先会把这些说法整理一下。假设我看到的报道是吴岩的总结的真实报道。如果不是,那再说。然后,我会从下面的角度来点评一下这些说法:到底在线教育的不同于课堂的什么特征,导致了这些在线教育特有的好处,为什么这些好处非得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不可。最后,我会自己来总结一下在线教育的好处和坏处,然后,呼吁一下要怎么做。

以下说法来自于新浪网“教育部: 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 ”以及大众日报“复课后线上教育可以功成身退?未来将与线下教育衔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三个“兴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人兴奋,

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人兴奋,

教学管理的精准性让人兴奋。

吴岩表示,疫情之后,教学模式将发生三大改变:

一是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

二是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

三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结论是:要巩固深化这次线上教育教学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 或者就像标题说的,要走向新常态。

我对这个新常态到底指的是什么不太懂。我猜是不是继续坚持让几百万老师开设网课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不仅仅反对上面的那些特点,还反对这个结论。

下面准备开始我的反驳。在那之前,我得强调一下,我是在线课程的重度使用者、重度实践者和强烈支持者。例如,我从当年的“Justice”课程和“Game Theory”课程开始学习,一直到现在学习Manning的自然语言处理。频率大概是几乎每周都会有几个小时学一下在线课程。例如,我自己开设的“系统科学导引”、“量子力学无基础入门”、“学习力提升”(仅负责其中一小部分),以及现在已经积累了素材正在建设的“学会学习和思考”等。如果你去看一下我的《教的更少,学得更多》,你还会看到整个以网络上的概念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但是,我在这里要强调,除了一个下面我要讨论的核心特点或者说好处,上面提到的那些根本就不是在线不在线的问题,想实现那些好处,无论是否在线,都可以实现。

这个唯一的好处是:在线课程可以把少数好老师的作用放大。如果是线下课程,一个好老师,一辈子也只能教几百几千个学生。但是,一旦放到线上,很容易就可以让更多人受益。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学习基础或者说学习路径的约束也不再强制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于是,一个真正的网上课程,首先需要一名(或者一群)好老师,以及他/她(们)设计的好课程。然后才是平台和扩散的事情。顺便,这个时候,一门课往往只需要几个不同风格和要求不同的老师,其他的老师,当好助教,做好补充就行了。

问题来了,针对这个唯一的好处,要是每个老师都在网上开课,那么,这个好处还有没有?

好了,现在,终于可以真的开始我的反驳了。

网课相比线下课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吗?原则上,在学生选择什么来学习,怎么学,这方面的自主性,在网络课程上,是可以提高的。但是,现在的网络课程不过就是把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搬到了网上,学生仍然要学习那些课,仍然由那些老师来决定怎么教教什么,我们有看到这方便的自主性的提高。那么,这里的自主性是不是主动性,也就是学习意愿和学习时间呢?这个倒是可能会有提高,学生总得找点事情做,旁边又没有象上学的时候一样有人陪着玩。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同样的老师的同样的内容的课堂里面都不学习,你觉得,搬到网上会主动学习的可能性有多高?因此,我很怀疑这个提高是由于把线下课程搬到了线上。当然,如果课程是学生们自己选择来学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选择来跟着的,那么,由于有这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其学习的主动性是可以提高的。没有这个自主过程,我认为新鲜和无聊,再加上家长和辅导员催得紧而已。更何况,如果是小学生呢?谁来了解他们听课的时候是不是其实在想别的?线下课程的时候,老师是能够看到学生的表情的,或兴奋,或迷茫,或走神。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当场调整。我就不信了,在这一点上,线上教育赶得上线下教育。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线下的助教老师,负责答疑、讨论、改作业、评分、反馈。

网课相比线下课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吗?在我自己的课程里面,我都会建立一个课程群,包含我自己、助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在里面讨论。我会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回答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助教会负责回答大部分问题,以及整理那些留给我的问题。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无论什么课,在我的课堂里面,学生们一定会被我逼问问题,以及被逼或者主动问我问题。因此,师生交流多,那肯定不是线上课程的独特好处。当然,很有可能,随着这一轮线上课程的建设,老师们被迫或者主动开设了课程群或者课程平台讨论组之类的讨论方式,这确实也勉强能够算做线上课程的功劳。但是,我要再一次强调,线下课程,也完全可以实现类似的甚至好的很多的师生互动。

网课相比线下课程,教学管理的精准性提高了吗?关于这个教学管理的精准性,我一点也不懂,就不讨论了。但是,我就不信了,如果你在线下课程中结合一些及时获得学生状态的手段,例如小测验、课堂提问、助教和学生的讨论,获得的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会比网络课程少?

关于“新常态”我说过了,我不懂。

网课相比线下课程,“单声道”变成“双声道”了吗?第一,线下课程为什么就是单声道呢?如果那是单声道,第一课程是课程确实适合用单声道的方式,第二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这个和线上课程有什么关系?线下课程才更容易实现双声道。这里牵涉到线上课程的方式的问题。目前,在疫情期间大规模开设的线上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把课堂搬到了网上,也就是内容和形式(是否单声道),基本上不会有改变。而且,如果采用的是录播讲解的方式,自然就是单声道;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自然是多声道。这也是为什么,两种方式要相互结合,并且最好是采用好老师来做录播讲解,其他老师来配合组织讨论。更进一步,线下课程也可以这样做啊,并且会效果更好——老师可以注意到那些不怎么提问的学生,特意加强交流。因此,单声道和多声道,根本就不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而且线下更容易实现多声道。除非,匿名,学生藏在面具下面提问可能会更勇敢。不过,这牵涉到另一个敏感问题——网络身份和网络暴力。

网课相比线下课程,“教师中心”变成“学生中心”了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录播讲解课,则老师只能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照顾到学生的学,启发学生的学的内容、方法和动机,而不能随时调整。如果这位老师开设线下课程,难道这些设计就不能实现?如果是讨论课,自然可以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学。但是,难道这一点线下课程就不能实现?

没准你还可以说,相比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的内容设计更好了。为什么?难道线下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也设计得好一点?

所有的这一切好处,都是你在假设了一个非常平庸且不负责任的老师在开设线下课程,同时一个还不错且负责任的老师在开设线上课程的条件下,得到的。这样的好处,是好处吗?绝大多数的教学的理念,在线上和线下课程,完全都可以实现,甚至线下会实现起来更好。

唯一的线下课程的约束,也就是线上课程的好处,就是受众数量的约束,也就是反过来说,对大量的好老师的需求和实际上找不到这么多好老师的现实之间的这个矛盾。

因此,无论线上线下,好好设计自己所教的课程,考虑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的内容、方法、情感意愿),想办法配合习题课和讨论课来增加多声道的交流,及时测验和布置作业,及时反馈,都可以建设出来很好的课程。

顺便,回到本公众号(为了理解而教和学)的主题,学什么——学科大图景(一个学科的典型研究对象、典型研究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还有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反映学科大图景的概念、概念联系、研究案例;怎么学——通过运用系联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来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构建概念网络来学习;学科情感和学习意愿——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通过面对挑战来学习)、帮助学生体会好学科大图景从而爱上这个学科。

所有的这些,学什么、怎么学、意愿和情感,和线上或者线下,有个什么鸟关系?你说。当然,有一天虚拟现实课堂实现了,大家在网上的虚拟教室里面学习,老师也能看到你的表情,学生之间也能非常方便交流,线上课堂没成就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线下课堂。不过,那个时候,线上和线下课堂本来就没有区别。

线上教学真的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珍惜,不是它的功劳不要归于它,不是它的过错也不要赖它。让它就是它。

金课孵化器之理解型学习

大学确实非常有必要,尽管中小学更有必要,来建设“金课”消灭“水课”,尽管什么是金课什么是水课还是一个问题。在这里,我提出来一个答案,还有做到这个答案的内涵的一个方法,以及一条道路。看看能不能实践一下。

答案就是:促进对世界的理解的,促进对学科大图景的理解的,促进提升理解世界、理解学科大图景的方法的课程,就是金课(之一种)。学科大图景指的是一个学科的一个学科的典型研究对象、典型研究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还有其他学科的关系。方法指的是通用的思维方式——例如批判性思维(只有经过自己的理性或者实验验证的东西才是一个学习者能相信并且成为认识世界的基础的东西)、系联性思考(理解任何一个东西都要通过把这个东西联系到之前已经经受过理性或者实验检验的东西上面),以及学习方法——例如理解型学习、WHWM分析性阅读和写作、概念地图。

怎么才能做出来这样的金课?首先,建设者必须是学科的专家,能够把学科大图景明确写下来,并且把这个(子)学科的概念地图——包含哪些核心概念还有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出来,并且阐述清楚概念地图和学科大图景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用具体的概念和具体的研究案例把学科大图景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个需要建设者具有这个(子)学科的比较深入的研究经验。没有用过的东西只能道听途说,用过了就能分享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其次,还得是对于培养下一代有心的人。除了从学科大图景的角度,经常还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还需要这个建设者能够抽出来一定的时间。尤其是第一轮设计和实验教学阶段,可能消耗的时间会远远比拿着一本书就开始讲要多得多。解决了人的问题,那剩下的就是实践中改进的问题了。

为了让这个建设和实践过程更加顺利,可以组织一个讨论班。讨论班甚至可以用课程的形式每周把时间固定下来。例如每周三个小时,给每一个参与建设的老师相当于三个学分的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在讨论班中,除了一开始讲授理念和展示例子,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引领大家一起来建设(子)学科的概念地图,明确(子)学科的大图景,确定教什么。然后,选择其中的章节来试讲和进一步调整。如果在讨论班内部基本上实践通过,则在下一年开设教学实验课程。

具体成果形式上,首先是课程设计,也就是课程甚至(子)学科的教学大纲。其次,是课程讲义和教材。接着,如果条件成熟(不能强求,不能求快)还可以拍摄视频课程让更多的人受益。将来,如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我们还可能形成整个人类知识的概念地图和学习资源库——知识的学习仅仅受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制约,而没有学科专业等人为的制约,而且学习者想学什么,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材料,甚至学习顺序上的指导,以及基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检测和认证。当然,真正的成果是受这样的教育出来的学生,以及这些学生将来建设的学科。

汉语拼音的系统化可拼读化:只增加一个字母,就能完全拼读,而且规则变少

最近在帮逸儿学习汉语拼音。这个很多时候能够拼读,很多时候又不能够拼读的汉语拼音确实是一个烦人的东西。这样的辅助发音体系还最好有,不能完全扔了。所以,可以考虑做局部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本质上,就是从完全准确的完整的汉字读音列表开始,例如用通用国际音标来标记,然后,选择一些能够合并的音合并起来,使得用比标准国际音标更少的表音符号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标注汉字的读音。当然,实际上修改起来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现在已经习惯的人,现在已经做出来的文字系统出版系统等,都会是阻力。所以,这里,仅仅列做来能做的一点点修改,那些仅仅修改一点点地方就能够使得系统化程度更高,可拼读程度更高的地方。

  1. 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引入ə,用来区分e的两个音:e和ə。前者是例如在ei,en,er,eng里面的发音,后者例如在ie(iə),üe(üə)里面。
  2. 第二个要改变的就是利用引入的ə,用重新标注uo(uə)和ou(əu)。
  3. 第三个顺便统一uo(uə)和o。这两个音实际上略有区别,但是,为了简单记,不如合起来算了。例如,玻(bo)璃和玻(buo,buə)璃实际上,差不多。这样就相当于取消了字母o的单独发音。
  4. 第四个,那么o怎么办呢,还需要保留吗?需要,而且发音方式是ɔ的发音,仅仅用在ao和ong里面。
  5. 第五个,用ŋ取代ng里面,省的ng(嗯歌,讷歌,都拼不出来ŋ的发音)不可拼读。
  6. 第六个,取消去不去掉ü上两点的规则,以及表声调的位置的规则。例如可以设定这样的规则(能够不变的就不变,能够少一件事,就少一件事):一直保留ü,一直把声调标注在第一个元音字母上。
  7. 第七个,ian改成ien,üan改成üen。例如,线(xian)条是不可拼读的,只有线(xien)条才是,选择是(xüen ze)。
  8. 第八个,允许元音字母出现在第一个,也就是允许没有声母的拼音;同时允许只有声母的拼音。前者,例如ua,iou(顺便让iu回到iou,让ui回到uei)。后者例如sh(诗,建议也修改为符号ð),zh(蜘,建议也找个单个的新符号),ch(吃,建议也找个单个的新符号),z,c,s。这样也就顺便取消了拼音字母y,w。
  9. 第九个,最重要的一个,取消所有的固定拼读韵母,完全通过把发音连起来——拼读起来——来读汉语拼音。

有了上面的修改,韵母a, o, e, i, u, ü成了a, u-ə, e, ə, i, u, ü, o。中间的u-ə不是基础字母,于是,基础字母成了a, e, ə, i, u, ü,o。

另外n,r,ŋ三个字母比较特殊,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韵母的角色。不过,按照我们的新的规则,我们不需要区分声母韵母,直接合起来读过去就行了。

从这七(其实是6.01个,最后的o仅仅在两个地方用得到)个字母除法,ai, ei, ao, uo, ou, iu, ui, ie, üe,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ian, uan, üan, iang, iong, uang, 所有这些固定组合就都不需要了,换成如下能够拼读的: a-i(表示两个字母合起来读就行), e-i, a-o, u-ə, ə-u, i-ə-u, u-e-i, i-ə, ü-ə, a-n, e-n, i-n, u-n, ü-n, a-ŋ, e-ŋ, i-ŋ, o-ŋ,i-e-n, u-a-n, ü-e-n, i-a-ŋ, i-o-ŋ, u-a-ŋ.

声母方面,我们留下来了:b,p,m,f,d,t,n(完全按照英文音标的发音,不再需要它来扮演nu和un两个角色了,都大概读作“en”),l,g,k,h,j,q,x,zh,ch,sh,r,z,c,s。

有了这些,我们就完全能够拼读了:一字一音,没有固定读法,直接通过组合——也就是连读——来发音。例如,线条(x-i-e-n t-i-a-o),绚烂(x-ü-a-n l-a-n),无穷(u q-i-o-ŋ), 无缺(u, q-ü-ə)。

当然,这样的修补工程不能完全实现最大的系统化——也就是用最少的基本发音单位来表达所有的读音并且完全可拼读。如果想完全系统化,还是要通过先用国际音标把所有的发音标准确,然后再合并近似的方法。例如,q,x,j的存在和合理性,以及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案,就是一个需要从这个根本的系统化角度来讨论的问题。当然,以上的讨论仅仅是原理性的讨论,真的改起来,尽管长期来看肯定是好事,但是,短期来看代价还是太大。有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我的《系统科学导引》的学生,可以拿这个来练练手,体会一下什么是系统科学。

顺便,这里也体现了把数学和科学的技术和思想,尤其是系统的思想——用最少的单元来足够准确地表示事物,用于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可惜了,当年设计这个汉语拼音的时候,可能数学家、物理学家没有太多的参与。

按道理,赵元任的数学物理都很好的啊。当然,我这个修补也不一定比赵元任的汉语罗马字强,倒是更简单了,并且,显然比目前的汉语拼音强——我这个是完全可拼读的。

2018年《学会学习和思考》结课寄语

课程结束了,大部分同学在技能和理念上的表现都不错。其他技能理念的表现上稍微差一点的那几位,学习努力程度也很不错,而且至少懂得了这个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什么。所以,为大家的表现贺。

经过这个课程的折磨之后,我希望大家看到下面几个词的时候能够想起来一些东西。我把这样的词整理一下。

我们传授的思考方式是:系联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各个学科的学科思维方式。我们传授的学习方法是:以学科大图景为目标以系联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为基础以概念地图为工具(熟练以后工具可以去掉)的理解型学习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含义不清楚的词意义不明确的句子我不用,没有经过我的理性的考察的东西不能成为我进一步思考的基础,判断论断命题最好都是实验可检验的。

系联性思考表现为:通过思考一个东西和其他的东西的关系来明白这个东西,同时注意分析和综合,也就是需要把一个东西不断地拆分下去来明白这个东西是什么,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地从拆分出来的下一层回到上面,问整体合起来说明什么。

很多时候,系联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合起来,可以体现为WHWM四问:主要说了什么(What),怎么说的(How,例子、逻辑、展开),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这样说(Why),我觉得怎么样(Meaningful)。或者,当“我”自己来表达的时候,问:主要想表达什么(What),怎么表达(How),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这样说(Why),接收我信息的人会觉得怎么样(Meaningful)。

学科大图景是指:一个学科的典型对象、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

同时,我还希望你从这门课中学到教的理念和方法:教的更少,学得更多。首先,理念上,我们教的目标是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科大图景、以及对学科的体验欣赏和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的每一条,我们都需要大量的具体知识和具体研究工作的例子。但是,知识和研究工作本身并不是教和学的目标,它们仅仅是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材料。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整理清楚了一个学科的大图景,并且把这个学科的概念和概念相互关系搞清楚,例如通过制作概念地图,那么,就可以选择尽量少的具体知识和研究工作的例子,来实现这个教和学的目标。因此,其次,实践上,我们要大概知道如何来设计和实践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的课程:学科大图景列出来、概念地图画出来、以大图景为指导精选概念和概念联系,实践过程中注意抓住学生真正困扰的地方(这个时候概念地图做为大脑探测器,也可以发挥作用,就像我上课跟你们的交流一样),然后做好引导,做到忍住——就是不教,但是有作业要完成。顺便,这里也体现另一条教和学的理念:做中学,折腾着学,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然后狠狠扒皮。

为什么我们会把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科大图景、以及对学科的体验欣赏和责任感当做教和学的直接目标呢?因为我们相信,人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创造知识和创造性地使用知识。而对于这两点来说,没有理解透彻(也就是建立相互联系、概念和生活和实际世界的联系)的没有方向感的知识,仅仅会起到阻碍创新的作用,使得人的脑子更加僵化。为了理解这一部分,请再次阅读一下Whitehead的《教育的目的》以及吴金闪的《教的更少,学得更多》。

希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大家现在和以后,都能够做到,教的更少,学得更多,学得更累,学得更开心,更具有创造性。

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老师的教学目标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都不再是一个搜索引擎或者一个手机,而是创造者。

这个世界有三种人(见Ken Robinson Ted Talk),不能被改变的人(un-touched),能够被改变的人(touched and moved),和改变者(mover)。具有更多的Mover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了。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出来更多的创造者,更多的Mover。

再一次分享我的签名档,共勉。
Live to make a difference(活着就是为了搞出点不一样)
Be ambitious, be determined (有野望,持之如初)
World spins on dreamers like you(世界因你的梦想而转)
See through connections(洞澈联系)
Teach Less, Learn More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
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ourselves(为了理解世界和自己而教和学)
Don’t tell me facts, let me think; Don’t teach me knowledge, let me learn (不要告诉我事实,让我想想;不要教给我知识,让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