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美味》WHWM分析

由于成了高考题,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成了热门读物。我看了原文,没看明白文章在说什么,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文章在说什么”以及“出题人通过出这个题想说些什么”。我们所用的方法还是,对于任何一段、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例子或者事件、或者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问以下四个问题:主要传达什么(What)信息,如何(How)传达这个信息,为什么(Why)这样来传达为什么传达这个信息,对于读者来说意味(Meaningful)着什么。

文字版来自于这里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偷瓜摘桃。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谗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约的,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意外里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吴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忽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扇动鼻翼,有些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卤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响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做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他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一切的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的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的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全家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项了,他刚把火点着,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他”,是我的一个兄弟,绰号老牛。关于美味的一些细节,你可以向他求证。不过有一点我可以保证,这种美味,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尝得到的。

在阅读下面的部分之前,请大家多读几遍原文,思考上面的四个问题。从下面开始你的思考就会受我的影响,因此,请回去尽可能多看几遍,再往下看,这样你好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来分析。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内容上说明了“母亲”以及“父亲和两位哥哥”都很少吃到鱼,也说明生活艰难比较穷。结构上,也交代一下整个后面的事情的缘起,“他”抓到了一条鱼。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偷瓜摘桃。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用来对比一下“今天”和平常的待遇的不同。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表达了鱼不大,但是“母亲”珍视之。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谗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约的,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表达了“母亲”珍视之,“两位哥哥”也珍视之。

父亲坐在灶前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意外里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父亲”也珍视之,期待着鱼变成美味。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没看出来这一段主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除了“鱼是我抓到的”之外。当然,也可以看做更加突出了“这鱼真难得啊”。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吴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忽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扇动鼻翼,有些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母亲”和“他”对美味的期待。非常的期待都开始觉得可能不真实。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卤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响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一家子享受美味。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做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一家子享受美味。美味都开始改变生活了。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他说三子该上学了。

故事情节上的转变点,开始“上学”这个主题。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一切的细节。

“他要去上学”这个消息很震撼,哥哥们之前都没有这个待遇。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这一段没看懂。肤浅地解释就是这样:由于那天吃了鱼,很好吃,美味留下了印象;同时,那天吃了鱼才促成了能够上学,这是更大的美味。可是,你仔细想,如果“父亲”由于吃到了孩子的美味才决定(或者至少是重要决定性因素)让“他”去上学,这是什么父亲啊。这个理解也实在太肤浅了。但是,确实我想不出来其他的理解。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的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的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哥哥们还是处于震撼中。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全家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项了,他刚把火点着,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转折,发现:鱼没有被煮成鱼汤,也就是美味的汤不是鱼汤,其实是沾了点鱼腥味的豆腐汤。那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美味呢?可能,鱼腥味确实改变了豆腐汤,使得豆腐汤也变得好吃了?可能是豆腐汤一家人也很少吃,于是也感觉到美味?可能是心里觉得是鱼汤,所以豆腐汤被当做了“鱼汤”,所以被觉得美味?

第一种可能的话,这文章传达的信息也就态平庸了“在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鱼腥味就可以使得豆腐汤变成美味”。第二种可能的话,这文章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信息“那个时候生活实在太困难了,豆腐汤都可以喝出来鱼味,是美味”。第三种可能的话,稍微有点意思,“美不美就在于心理暗示,心理预期”。不过,这个和整个文章不相配——前面一直在强调生活困难。

至于为什么是“诡异的光”,你想,从鱼的角度来说,我都没成为鱼汤,你们还是觉得美味,当然,这个是诡异的。没什么不好解释不好理解的。

理解的困难关键不在这个地方,而是整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尤其联系到提到了“他”上学并且后来看来走出了这个村的这件事情。一会儿,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

“他”,是我的一个兄弟,绰号老牛。关于美味的一些细节,你可以向他求证。不过有一点我可以保证,这种美味,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尝得到的。

问题来了:这种美味到底是什么?沾了鱼腥味的豆腐汤?豆腐汤?心里认为是鱼汤的豆腐汤?体会到“通过给家庭带来一条鱼得到了上学的机会”的美味?

无论是上面哪一种美味,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信息,都属于平庸或者有逻辑上的问题的。见上面几种可能的解释:如果是“沾了鱼腥味的豆腐汤”,这体现的是“生活很困难”;如果是“豆腐汤”,这体现的还是“生活很困难”;如果是“心里认为是鱼汤的豆腐汤”属于有点意思,但是文章的点也就不在“生活困难”上了,而在于“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是“通过给家庭带来一条鱼得到了上学的机会”,那么,“父亲”也实在说不过去了,并且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呢?孩子们,回去好好孝顺家长,会得到额外的好机会的?是这样吗?

咱们来做更加粗线条的总结:

  1. 到提到“三子”上学之前,整篇文章就是在强调“很少吃到鱼,很期待,生活比较困难”。
  2. 接着转折,提到上学,一家人对这个消息的反应。考虑到之前的哥哥们都没有得到上学这个机会。
  3. 接着再转折,“父亲”发现鱼没有成为鱼汤,在发着诡异的光。
  4. 最后,提出了“美味”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也呼应标题“一种美味”。

从写作手法和结构上,不算差。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提炼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一种美味到底是什么?这些信息是如何通过前面总结的这几个主要的点来传达的?通过讲这种美味,作者企图达成什么目的,希望读者获得什么?某种人生感悟?那时候生活比较困难?回家去孝顺父母才会得到额外的机会的人生经验?

我根本看不出来。

后来,成了高考题之后,作者提到,让鱼没有变成鱼汤,是某种叫做“欧亨利式的结尾”。非常遗憾,我不在乎什么什么式,如果这些式完全不是为了服务于传达某个信息的任务,那么,这些都是“花式”、“花架子”,没有实际意义。

高考出题人,选择这么一个文章,到底想干什么?我有我想说的话,我能够把我想说的说出来,就是写作和交流的做高境界,最最朴素的境界。当然,那几道考试题倒是不过分,很好答。就是这样的不知所云逻辑有问题言之无物的文章被选为考试文章,这真是一个悲哀啊。

阅读理解作业:这个帖子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这个信息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作者希望读者从阅读这个帖子中获得什么?

答:这个帖子主要信息是:写文章和阅读文章都要回答WHWM四个问题,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这样说,对读者有什么意义。顺便也展示了一下如何做总结和做总结的力量(这个属于想次要传达的信息)。这个帖子通过分析《一种美味》的每一段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以及和整篇文章的主要信息的关系的方式,当做反例,来展示如何运用WHWM这四个问题来帮助阅读(和写作)。动机上,一方面应该是这个文章成了高考作文这个帖子的作者想蹭热度,另一方面是帖子的作者对于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确实不满意。这个帖子的作者希望读者读完这个帖子之后,能够开始思考WHWM四个问题并且做好总结,促进思考。

有的读者会说,你这个WHWM和“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差不多吗。是的,What的层面差不多,但是,我要你继续追问How, Why, Meaningful,更进一步,我要你追问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例子的WHWM。更更重要的,我不要求你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红又专,价值观高大上,只要是你自己阅读和写作的体会就行。例如,这里,我读出来了“回家好好孝顺父母才会获得额外的机会”,尽管我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文章真的没有其他的主要信息,我只能这样来理解了。

还有的人会说,为什么一定要求一个主要信息啊?我不能什么信息都没有吗?我不能所有的信息都是主要信息吗?那,你或者作者写文章干什么?写一个东西,总有一个想法希望表达出来,希望这个表达出来的想法还能够再一次被欣赏,尽管可能比较难欣赏。

阅读理解作业:这个帖子的作者真神奇,竟然在自己的帖子后面出作业题,为什么在作业题之后还给出那两段说明?他的目的是什么?他可能是什么心态下做的这么奇葩的事情。

答:留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