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解型学习的例子

今天心儿读课文“欲速则不达”,偶然之间贡献了一个很好的理解型学习的例子。

首先心儿读了一遍课文。接着做总结:有个人想回家,嫌驾车的太慢,就自己驾;嫌马走得太慢,就自己下马跑。当然,这个总结是多次精炼以后的结果。第一次第二次更长一点。然后,我问从这个总结开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心儿说,不能着急,着急反而干不好事情。我接着追问,为什么表达了这个意思啊?因为故事里面的那个人老是着急,但是,反而更慢地达到目的地。按照WHMW的流程,主要信息是什么,如何构建的这个信息,都有了。下面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构建和对读者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了。在这里,我没有继续追问。

我开始问,从这个信息和这个故事,如何理解标题“欲速则不达”。我提醒了一下,“欲”是“想,希望”的意思。下面还需要思考“速”、“则”、“不达”。这个有一定难度。不达相对简单,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是,“速”、“则”不容易。心儿很长时间企图把“速”和“速度”联系起来,但是故事和信息似乎不支持这个猜想。

我让心儿把故事总结多读几遍,并且在每次提到“嫌慢”之后,都提醒,“他嫌太慢”所以“他想,他希望怎样”。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心儿回答,“想快,希望快”。于是,这个时候,整句话的意思就差不多了“希望快则达不到目的(地)”。那么,这里唯一欠缺的就是“则”的意思了。再一次回顾总结,发现,主要信息是“因为心里着急,想快,所以达不到目的(地)”。对比两者,可以发现,“则”就是所以的意思。到这里,才算真的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也学会了如何来做文字的意义的构建:分解、对比、联系,做好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总结。

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多次反复来增加理解,例如对于总结的多次精炼,对于主要意思和“欲速则不达”这个短语之间的联系的多次思考。

有了这个之后,心儿自己举了一个例子:“心心相印”。意思很明确,就是两个人的心能够完全相互理解。那这里的“心”简单,就是分别是两个人的心的意思。“相”和“印”就不是很简单了。我提示思考其他“印”的词语,例如“印章、拓印”。心儿猜测是相同的,复制出来的意思。其实还可以追问构字理据上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不过,在这里,我就放过了。既然印是这个意思,那么,相印合起来就是相互完全印出来的一样,完全相同。因此,“心心相印”就是两颗心完全相同一个是另一个的复印的意思,自然也就能够相互理解了。

以上的两个例子展示了如何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问WHWM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短语和文字的层次做分解、对比、联系的理解型学习。记在这里。

当然,这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也正好说明,欲速则不达。慢慢来,多尝试几次,最终会解决问题,促进理解。这个理解型学习的方法的学习过程可能比直接告诉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慢很多,但是这样的总结、分解、对比、联系的学习方式,将来肯定要比直接给答案好很多。这是另一个层次的欲速则不达,或者更合适的应该称为“厚积薄发”,“学会方法”,“授人以渔”。

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细节的层次上,体现如何使用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如何多问为什么,如何关注大图景(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计算分析方法、典型应用的例子),如何运用WHWM(是什么、怎么构建、为什么这样构建、为什么说这个、对读者意味着什么)。其他的例子还有语文学习中的总结思考和反思

《语文理解型学习的例子》有6个想法

  1. 这个理解型学习的方法的学习过程可能比直接告诉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慢很多,但是这样的总结、分解、对比、联系的学习方式,将来肯定要比直接给答案好很多。这是另一个层次的欲速则不达,或者更合适的应该称为“厚积薄发”,“学会方法”,“授人以渔”。
    十分赞同!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层层递进、深入理解,比把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来得有意义得多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