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giver

今天看到台湾104基金会的广告“Be A Giver”,提倡给履历看起来还很差(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验、学历也不太行、工作可能基本没有稳定过)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提倡大家出来做Giver。在它们的网站上还提供了愿意站出来做Giver的人,以及希望得到Care的Takers列表。其中Giver能够传递/教/带领的技能多种多样,Taker希望学习到的技能也千奇百怪。这样的Match Maker,真的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资源的更好的重新分配。真正让愿意学习某技能的人遇到能够帮助他/她提高这个技能的人,以及反过来。

我尝试着把我能帮助其他人的东西写下来,这样至少,来尝试跟我学习的学生们会更加明确是否合适。

我自认为做得好而且有经验可以传递的地方(不全,待补充):
1. 看书和文献(高速、准确深入抓住最核心的点、和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联系起来,用一两句话来总结,用自己的思路来展开)
2. 思考(兴趣广泛、思考深入,主要依靠系联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做学术报告、讲课以及写作(整体思路和基本问题最重要,每一部分要有自己的核心观点,核心观点要有支持的论据和论证过程,需要启发听众反思以及提出问题、表达感受,带领听众可能的话到达“所以所以然”的境界——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以及为什么讲这个这么讲,随时总结和分析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4. 矩阵分析(Dirac符号、谱理论、矢量空间、数值线性代数)以及把问题转化成矩阵和矢量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 具体学科上,对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凝聚态理论、科学计量学、投入产出经济学、博弈论、网络科学等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和发展的认知
6. 具体技能上,熟悉latex排版系统、lapack、petsc、slepc等数值计算工具、c语言、Linux系统(桌面和服务器)
7. 好为人师,希望做Giver的心

希望成为Taker的地方(不全,待补充):
1. 做饭(其实水平已经不算差,能做不少的菜而且有一些属于中西合璧的创造,但是,没有得到过专业指导,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少想起来全心全意好好做几顿,因此需要一个动因一个能驱动的机制,需要一个享受生活的心态)
2. 深度学习(有一些联系深度学习和物理学、深度学习和科学学的问题,以及学习了一些技术,但是,需要讨论、尝试和实现这些思考的小群体)
3. 木工或者其它手工(有一个小小的workshop能够加工自己设想的小东西。最近尝试的绳编也不错,不过第一完全自己摸索的,第二系统性挑战性应该还赶不上木工)
4. 古筝等乐器以及作曲(顺便一直想搞清楚什么是音乐来着,肯定不是乐谱和声音本身,因为音程类似的听起来人的感受差不多)
5. 唱歌(嗓音还不错,希望系统联系和提高一下)

同时,真心希望,国内也开一个类似的网站,至少,在大学的老师很学生的层次上。

看了这个广告,除了照着做一下之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让“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去死,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线去吧。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固然有生存的压力,但是最主要的是寻找尝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自己的价值”通常指的是自己对(现在的或者将来的)社会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活着。于是,任何一个时刻,只要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甚至仅仅是自己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结束到处游荡晃荡浑浑噩噩的阶段,开始为了这个东西而努力奋斗,都是非常值得高兴表扬和欣慰的事情。这个时间点很少很少有就在20岁之前的。一个健康的社会,要允许和鼓励人去经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找到自己。例如,苏轼的老爹苏洵三十来岁开始学文,不是也不晚吗。社会和家庭需要提供合适的条件让他们去迷茫去经历去选择,而不是押到“起跑线”上去。我在UBC的物理老师里面,一位在以色列开过战斗机,一位当过民谣歌手,一位是国家级(还是专业级不确定)足球运动员。没准做物理也仅仅是他们的追寻的过程而已。

去经历,去选择,什么时候起跑都不晚,什么时候去追寻都不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