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到底怎么减?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玩,去自己看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不管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对的,没问题的。但是,到底如何实现这个减负?目前看起来,教材编撰者和学校老师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教的浅这个办法。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旦教的浅,学生就很难想明白,也很难体会到美妙的地方,于是大部分学习就成了死记硬背,于是学习就更加痛苦,负担更加重。如果考虑到应试的问题,学生还需要去课外班学习大量的技术,通过重复做题来提高成绩,于是,实际上,不是减负而是增加负担。那么要怎么做?

教的少,教的有挑战性,教的有思考,教的深入。教的少的意思是说,很多主题,如果仅仅起到增加知识的作用,可以先不学,等将来学生用到了自己学。但是,那些体现这个学科在思考什么问题、如何思考的主题,要学,而且学的深入。只有深入才做得到浅出。一个不能把书读薄的人是不会读书和思考的,一个不能把书读厚的人是不可能把书读薄的。例如,中学物理课程如果是力热声光电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全面铺开,但是,却跳过动量守恒,跳过同时的相对性,跳过矢量叠加,以及这些内容背后的为什么,那么,就不可能学得懂物理。最多学到了一些零散的物理知识。一个领域的专家的脑子里面肯定不是浆糊或者珍珠,而是川成串编成网的珍珠,其中必定有极少数的主线。学习者通过学习具体内容掌握主线,才是真的减负。把一部分纯知识性内容去掉不学,才是真的减负。

那么,哪些是纯知识性的,哪些是体现了学科基本问题典型思考方式的?这个就需要依靠这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所谓的搞教育专家,应该是这个领域的对教学感兴趣有深刻认知的专家,加上概念地图。

希望教学改革者们能够转过这个脑子来,要不然,祸国殃民啊。

收到一些反馈,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一条是: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们和搞教育的专家们当年都属于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苦读书的学生。因此,他们看不到如何把一个学科学活串起来,他们不知道如何教的少教的深刻,以为教的多就好,以为学生记住很多知识就好。很有道理。添加在这里。欢迎自认为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的中小学老师和搞教育的专家们前来批驳讨论。当然,这个不能怪专家和老师,最根本的是好学生由于搞教育待遇差根本不会选择搞教育。这个板子得打在政府身上。

其实,有心的老师,问问自己班里真的学得好的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是有方法的,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是可以串起来的。

《减负到底怎么减?》有2个想法

  1. 等待成长等待花开,等待是需要时间的。教得少学得多为什么很难在中学教学中真正落实的原因肯定有很多,我就我自己感受到的提出其中的原因之一,期待能够和其他的看法汇集成一种声音,呼唤减负教育的真正落地。就高中来说,两年的学习一年的复习就是等待两天的考试和一朝的成绩公布,这是以往的传统,现在的情况是,每月一考一评一反思,每学期一大考一大评,学校排位、班级排名、教师排队,这样的高频率的考和评,稍微慢些节奏的话,根本就没办法赶上考试的队伍,受怀疑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等待学生的领悟与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去实现的。如何教得少,我很认同要教会学生懂得知识背后的学科本质,所以,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上的时间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知识背后的关联、训练关键的思维方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还要监督学生记和背,毕竟考卷中还有一定份量的记忆性知识。

    1. 是的,做题是要有方法的,要教的。一般来说,学生听课以后需要先通过看书和回忆听课(上课问问题也很重要)复习搞懂大概在讲什么核心是什么。然后,再开始做题,而不是上完课直接就做题。做题的时候,需要思考这些题和所学的东西是什么关系,如果错了(很珍贵很重要)要搞清楚自己的思路错在哪里而不是直接放弃自己的思路而用老师的思路。如果还能继续深挖为什么错会更加有价值。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些知识不会,那就要自己回去看书或者回忆课上内容来再次学习。让做题成为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步骤,而不是完成任务而已。

      有的时候,做题的时候还有技巧的问题。上面的这个做题的整体思路的问题,以及这个技巧的问题,都是需要老师提点一下的。

      课要讲深入,学生要自学,做习题要辅导要引导,这些并不矛盾。当然,每周一考确实太过频繁了。一个月考一次(语文英语如何不用这么考了),应该还是可以的。考试和学习,同样不矛盾。很多好学生,都是既能学的深入,学得懂,还考得不差的。而他们所用的方法——不过就是搞懂了来学也就是理解型学习——不是说就只能最聪明的学生才能用的,而是人人可用的。

      另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秘诀:我上学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把白天老师讲了什么整理一遍,如果想不通,还需要把教材拿过来通读一遍。这个每天的整理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做题也是,我做题量很少,但是,由于大家都跑来问我怎么做,加上我做和思考每一道题,尤其是错题,我做题的效果很好效率很高。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