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什么是悟性?

经常说某某人有悟性。那指的是什么呢?

我这个人跟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喜欢一问到底,跟一些人很难讨论到点上?为什么呢?

今天,我觉得对这两个问题有了一个答案。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同时在思考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我来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所以然”——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不这样会怎样),为什么会问这个为什么,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很多时候这几个问题我是一起来思考的。

同时,很多时候,不同的具体问题的是什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往往具有共性,为什么的为什么共性往往更大。了解共性,就可以迁移。于是,明白为什么,就容易把一个问题的答案稍作改变成为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的为什么就可以使得思考方式在不同的问题中适用。更深刻的为什么就会具有更大的普适性。

这就是悟性。能够看到更普适的更深刻的为什么,并且通过这个思考把看起来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就是悟性。一个经常被动接受是什么的人,是很难有悟性的。因此,当面对通过步骤ABC可以完成目标O的时候,一定不能停留在接受ABC这个过程的阶段。一定要问为什么ABC可以实现O,ACB行吗,ABC仅仅可以用来实现O吗?还要进一步思考这个从ABC到O的逻辑有一般的意义吗?

同样,因为我把这不同层次的为什么一起来思考的原因,或者说在跟别人讨论是什么的问题的时候也会一直关注为什么,甚至更加一般的为什么的为什么的问题,于是,在不清楚对方的动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当然,更加深刻的原因是,我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这样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为什么的为什么的思维方式,从而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交流不到点上,因为对方关注的是是什么,我关注的是为什么以及为什么的为什么的问题。

丁义明转述其他人的话:普通人看到是什么(概念和定理),思考者看到为什么(所以了解概念之间和定理之间的相似性),深刻的思考着看见为什么的为什么(所以了解相似性的相似性)。

我有两个文科背景的学生。我一直发现交流起来不到点上。更加让我苦恼的事情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交流不在点上。有的时候甚至想就交流是什么怎么做得了,不要去管为什么和为什么的为什么算了(那样是不对的,我们不是培养科研民工,而是培养独立思考者的,不管这个人将来是否成为科学家)。现在,基本名白了。第一,我比较急,希望他们学会思考方式,从而学会自己来提出问题(顺便,自己提出恰当的问题真的真的很重要)和解决问题。第二,就是,文科的学生,从很早就开始习惯了了解是什么,被告知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更少地思考为什么的为什么。

了解了这个为什么,希望学生以后能够主动多思考为什么和为什么的为什么,关注相似性和相似性的相似性。让我不冲着让你学会思考方式的角度去交流是不可能的。太好为人师了。

总结:悟性就是超越是什么,不断地思考为什么(相似性一般性),还有思考为什么的为什么(相似性的相似性),的表现。

因此,悟性不是简单地聪明——通常指思维敏捷迅速,而是思考的深刻性的问题。是否快,这个可能是天生的。然而,我认为,是否深刻是思维习惯的问题,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完成。

从接受是什么,到思考为什么,为什么的为什么,也正是我们的《学会学习和思考》的课程的最最核心的目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