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教和学的体系

学科边界是存在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思维方式、分析方法有共性自然就成了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研究者了,于是就成了学科。同时,跨越和融合边界的问题、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也是存在的——有的时候某些问题就是放到不受具体学科限制的框架里面来解决更合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用什么样的体系?

我认为,这个可以依靠一个仅仅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各个学科的合起来的概念地图——制约的教和学的体系,来解决。

首先,这样的整体知识概念地图——我称之为知识高速公路——要建立起来。当然,建立的方式,可以先从目前的学科分科课程分科体系下的课程和学科开始。但是,将来是要突破这个分科的体系的。也可以直接从构造整个学科甚至整个人类知识的知识骨架开始。

接着,有了这个知识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算法和人合作的方式,重新来构造一些课程分类——实际上就是这个知识高速公路上的聚类分析。做了聚类分析之后,我们得到了粗粒化的课程主干道(连边通常是有向的):每一门课程是如何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的,内部存在哪些逻辑上的依赖关系,以及内容上的重叠关系等等。当然,实际上,也可以不做这个聚类过程,直接走到下一步。

然后,对于每一门课程,或者直接就是每一个概念,构建教和学的资源,例如书籍、论文、视频课程、讲得好的老师等等。到这里为止,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就是一个概念层面的加了资源的知识高速公路,或者是在课程层面的加了资源的课程主干道。

再次,对于学习者,除了有些主干道上的道路所代表的有向联系,不能再有其他学习上的约束。学习者想学习什么,只要逻辑关系上是大概相符的,就可以选来学(部分学生可以跳着学的,就可以让老师个案判断是否允许这么学)。于是,在学习的层面来说,没有专业的边界的限制。同时,在具体课程上,尽量开设同一个主题的多层次课程——豆腐可以凉拌、红烧、麻辣甚至做成臭豆腐——供学习者自己选择。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授学位呢?尽管学习过程是不受限制的,除了知识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某专业的证书是可以提出来要求的。例如,物理学专业可以要求,力学、理论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是必学课程。具体什么课程当然是要讨论的和选择的,我仅仅举个例子。这四门课分别是什么呢?力学是物理学导论课,知识部分很少有新的,主要是讲物理学家思考什么问题、如何思考、如何计算。后面三个,或者还可以加上相对论,是物理学后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例如学习到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用这个原理来统一物理学这个思路和梦想。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学科,要有这个学科的导论课——初步交代这个学科的大图景的,然后要有尽量少的核心课程。这些可以作为这个专业毕业授予学位的要求。

顺便,在这样的提一个体系下面,除了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是完全没有专业和所属的学科和学院的。学什么决定权在学生手上。当然,学科的老师可以去影响和宣传,方式就是通过开设自己的最好的学科导论课和学科核心课。

顺便,说到这个学科导论课,可能有人会觉得和通识课差不多。是的,这就是通识课的意思,但是,不是很多人开设的通识课:通识教育不是肤浅教育,导论课或者通识课一定要用足够简单的例子足够好地体现好学科大图景,在对学科的理解上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放松的仅仅是更细节的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通识课的开设比专业核心课,难得多。没有深入永远也不可能浅出,不站在山顶,永远也不可能一览众山,看到概貌。

最后,在教和学的细节方法的层面,要强调系联性思考、批判性思维,要做理解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要喜欢去做问题解决和提出问题。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我理想中的体系能够实现。希望能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以来来实现。

在这样的体系下面,更多的学生有可能可以找到自己,更多的学生可以成为自己,而且鼓励成为自己。每一个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背景,完全就是自己在知识高速公路上用自己的汗水染出来的一张自己的图。我都不能预期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是,至少是具有创造性的,理解深刻又不太受限制的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