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和概念地图

很多人说话喜欢言之无物,也就是通常不是一个statement(陈述、命题):一个命题通常包含两个不同的具体事物或者概念,然后指出来这两个东西之间的某种联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表示“三角形”具有一种“内角和是\(180^{0}\)”的性质,或者说“三角形的内角和”具有“等于\(180^{0}\)”的性质。但是由于这个例子用了数学的知识,有可能人又会觉得仅仅在数学或者科学上,有必要通过概念和命题来传递信息,而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必要的。昨天晚上和今天的两个例子刚好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言之有物有多重要。

第一个例子是百度八卦,说,伊能静的婆婆对于伊能静向婆婆状告她和她丈夫吵架的事情,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夫妻相处一定要有“根”。好像挺有道理,但是,由于没有交代这个“根”是什么,成了一句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如果联系到伊能静的孩子的多么不容易获得,可以用“孩子”来解释或者替代“根”,那么,意思就是,夫妻相处一定要有孩子。不管这句话是否正确,至少,这是一个陈述,可以有对错的陈述。如果用“情感”来解释和代替“根”,那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不给“根”一个具体的指代,那么这句话就成了“夫妻相处一定要有夫妻相处的基础或者道理!”废话,同义反复而已。就好像说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或者说三角形一定要有三个角(同时注意到三角形本来就是通过三个角来定义的。如果三角形本身是通过三条边来定义的,那么,三角形有三个角也算一个陈述)。看八卦作者的意思,好像还很欣赏这句有哲理的话。大范围的喜欢甚至使用言之无物的话,是中国人说话和写文字的一个习惯。方舟子说这样的文风要通过几代人在写作中引入科学,甚至通过写说明文之类的方式来改变。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思维上的。需要通过写议论文,而且是不许引用他人说法当做论据(当做批驳对象目标可以)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来改变。同时,还需要学习概念地图这个工具,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还需要学点什么是科学——成系统的原则上可以是错的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实验、观察、逻辑)证明是错的命题的集合。具体的科学知识,例如“玻璃为什么容易碎”不重要,什么是科学才是最重要的。

坐在马桶上看到的这个八卦(不是好习惯),搞得本来“其乐也泄泄”也不乐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家逸儿问我“玻璃为什么容易碎”以及我的回答。由于具体的答案比较复杂,我也不确定我能够说的好以至于六岁的孩子能够听懂,我就回答,“那是因为玻璃比较脆”。于是,逸儿就开始了不断地追问,“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玻璃比较脆”,“为什么脆的东西就是容易碎”这些问题。忽然之间,我意识到,我同样言之无物了。在这里,我实际上就是用“脆”的概念偷换了“容易碎”,还希望模糊过关,希望逸儿暂时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非常感谢逸儿的追问。实际上,我必须首先对脆有一个“独立于容易碎”的定义,然后,说明为什么玻璃脆再说明脆容易碎,然后才是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思考的答案。否则,就是一个同义反复,就是一个希望逸儿死记硬背直接接受的答案!

于是,刚才,我想了一个粗糙的但是能够被理解的方式重新解释了一下。完了逸儿说大概能够想明白了。具体这个说法一点也不重要,不过,我也试着提供在这里。我说玻璃或者其他岩石甚至金属里面其实都有一些小颗粒,比如昨天在地质博物馆看到的那样。这些小颗粒需要用某种方式连在一起才能形成咱们看到的玻璃岩石金属,就好像今天早上我用胶水把断开的石头粘起来。不同的东西小颗粒和小颗粒之间的“胶水”都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小颗粒更容易粘的牢,有的胶水也更容易把小颗粒粘牢。有一些就不太牢。于是,有的就容易一片一片剥下来,有的就容易一块一块敲断,有的就更加不容易。至于什么样的胶水什么样的颗粒的组合会更牢和更不牢就只能以后解释了。这个时候,心儿插入解释“逸儿,这个的胶水不是真的胶水,就是说胶水你更容易明白”。没想到心儿不仅听懂了,还做了自己的思考。

总结:
* 言之无物很普遍,有的时候我自己也犯。
* 言之有物可以参考命题(不是同义反复,不是模糊过关)的形式。概念地图——主要关注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可以帮助实现言之有物。
* 我们传达意思思想是为了启发思考,而不仅仅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