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任务-技能列表以及老师的时间去哪里了

一个科学化管理的社会,对每一个职位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任务和技能的预期。当然,更加应该鼓励开创新的职位、任务甚至技能。如果没有一个职位-任务-技能列表都不知道是否真的社会发展到了开展出来新的职位的那一步。因此,一个职位-任务-技能列表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践中,这个列表也是对各个职位上工作的人的保护,还能够为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在移民国家,这个列表也是移民官员和申请人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中国的甚至更基本的国际的这样的列表。不同国家的列表可以在这个一般列表上修订。甚至我们还有可能可以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这个列表。

在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老师和管理者问,我们连自己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就算我们非常赞同这个思想和方法,也不可能来实现它啊。于是,更加促使我开始思考建立这样一个列表,并且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开始。看一看老师们的时间都去哪里了。看一看多少时间老师们在做本职工作。例如是否课程老师的时间实际上没有花在课程上,而在班主任这个保姆工作上,或者在完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任务上,等等。

今天刚好想得详细了一点,就写下来。任何人想实现它都欢迎,打个招呼,甚至不打,都行。

本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编制一个大致的某行业的主要职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技能列表,我们称为“职位-任务-技能列表”。例如,大学教师,主要完成教学任务(包含备课、讲课、作业反馈、课程总结、教材或者教学书籍写作)和研究工作(主要包含文献阅读整理、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制定、研究实施、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研究结果的社会意义讨论等),以及社会服务(主要包含公众报告、研究成果转化、咨询、政策建议等),主要技能有学科专业素养、书面表达、讲课报告等口头表达、科学精神等。这样一个列表对于职业选择人生规划、职位设计、制度设计(例如,是否应该让中小学班主任专职化)等后续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列表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还是一个层次性的分类代码网络。例如教学任务包含备课,备课包含课程规划、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参考其他类似课程(尤其网上课程)的资料、试讲、准备教具等更加细节的任务,而课程规划包含更加更加细节的课程目标和当次课的目标的选择、课程和当次课的主要概念的选择、课程和当次课的主要例子的选择、课程和当次课的开展方式的选择等等。课程开展方式包含讲授为主、实验演示、翻转课堂、师生之间的讨论课、学生同辈之间的讨论课等等。同时,除了在具体的某行业做好这个列表之外,探索一个能够推广到其他行业的来制定其职位-任务-技能列表的标准流程,也是本项目研究的目标之一。当然,本项目是探索性的,尝试可行性的研究。后续正式研究是否以及如何开展依赖于这个探索性研究。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两方面的前期研究。第一、收集整理了几个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供移民官员所用的职位-任务-技能列表。第二、在中小学教师的这个行业里面做了初步调查,制定了初步的任务层次结构网络。

研究方法上(技术上)我们主要采用,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对问卷和资料结果的网络科学分析。同时,这个项目还大大地依赖于研究者对所选取的具体行业的了解。只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加上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够真的深入下去,建立好这个行业的职位-任务-技能列表,同时建立起来一个能够推广到其他行业上的操作规范(或者称为标准流程)。资料收集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问卷调查计划通过网站和纸面两种方式来进行。后续还希望通过开发方便用户记录工作任务的手机应用App来代替问卷调查。最后,技术上,对问卷和资料结果的网络分析是本项目技术上重要的创新,或者说这个探索有可能成功的关键。

大致来说,我们需要把调查对象按照所记录的主要任务来分类,而不是按照记录下来的“职位”、“职称”或者其他表面标志来分类。很有可能两个称呼完全不同的职位的任务和技能是类似的。这个就需要对得到的数据做聚类分析,而且不是一般的层次聚类,而是多关系网络上的聚类分析。更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职位-任务-技能-个体四层网络模型:任何一个被调查对象,联系着一系列职位、任务和技能。在这个四层网络上做多关系的聚类分析有可能可以给出来哪些核心任务和核心技能构成一个职位这样的信息,而不是通过被调查对象所报告的表面信息或者人工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职位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再这个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吴金闪在《读书人》上介绍的书们

最近在一个推荐公众读书的平台上讲了几本书。自己觉得还不错。分享给大家。

《链接》

《爆发》

《网络科学》

网络科学的两个补充例子

《教育的目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教的少学得多》

其中,教的少学得多,是我自己的书,如果需要下载,可以访问吴金闪的书们

还有一个公众科学报告,稍后也会发布在读书人平台。

国务院规定《弟子规》进课堂

网上看到这个消息,看起来挺真:2017国务院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真希望是谣言啊。一个中央政府尽然需要规定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要不要规定上课讲什么啊?例如,录好视频各个学校播放不是更好?让懂的人的做懂的事情,让真正明白的人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好选不选,偏偏选了《弟子规》,为什么?《论语》《孟子》毫无疑问是更好的选择,《史记》、《左传》、《通鉴》毫无疑问是更更好的选择。传统文化里面的太史公的风骨和毅力,屈原的一片赤心,这些才是真的需要我们现代中国人学习和捡起来的,而不是什么”尊长站着,你就不不能坐着“,”尊长训着,你就只能听着“,”尊长要求,你就必须当做命令“。这些都是什么玩意儿。

看看人家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看看笛卡尔的“我从来不把我自己没有完全想明白的事情当做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以及罗素的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的,是解放生产力,是科学的进步,然后开始独立思考。不是吗?

当然,如果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学,商业和自愿行为,学什么都行。但是,政府真的打算来鼓励这个?根本上,《弟子规》就没有讲过道理。论语和孟子不是,每次孔孟两位夫子可是都要面对大家的问题,并且企图讲清楚道理的。

言之有物和概念地图

很多人说话喜欢言之无物,也就是通常不是一个statement(陈述、命题):一个命题通常包含两个不同的具体事物或者概念,然后指出来这两个东西之间的某种联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表示“三角形”具有一种“内角和是\(180^{0}\)”的性质,或者说“三角形的内角和”具有“等于\(180^{0}\)”的性质。但是由于这个例子用了数学的知识,有可能人又会觉得仅仅在数学或者科学上,有必要通过概念和命题来传递信息,而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必要的。昨天晚上和今天的两个例子刚好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言之有物有多重要。

第一个例子是百度八卦,说,伊能静的婆婆对于伊能静向婆婆状告她和她丈夫吵架的事情,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夫妻相处一定要有“根”。好像挺有道理,但是,由于没有交代这个“根”是什么,成了一句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如果联系到伊能静的孩子的多么不容易获得,可以用“孩子”来解释或者替代“根”,那么,意思就是,夫妻相处一定要有孩子。不管这句话是否正确,至少,这是一个陈述,可以有对错的陈述。如果用“情感”来解释和代替“根”,那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不给“根”一个具体的指代,那么这句话就成了“夫妻相处一定要有夫妻相处的基础或者道理!”废话,同义反复而已。就好像说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或者说三角形一定要有三个角(同时注意到三角形本来就是通过三个角来定义的。如果三角形本身是通过三条边来定义的,那么,三角形有三个角也算一个陈述)。看八卦作者的意思,好像还很欣赏这句有哲理的话。大范围的喜欢甚至使用言之无物的话,是中国人说话和写文字的一个习惯。方舟子说这样的文风要通过几代人在写作中引入科学,甚至通过写说明文之类的方式来改变。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思维上的。需要通过写议论文,而且是不许引用他人说法当做论据(当做批驳对象目标可以)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来改变。同时,还需要学习概念地图这个工具,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还需要学点什么是科学——成系统的原则上可以是错的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实验、观察、逻辑)证明是错的命题的集合。具体的科学知识,例如“玻璃为什么容易碎”不重要,什么是科学才是最重要的。

坐在马桶上看到的这个八卦(不是好习惯),搞得本来“其乐也泄泄”也不乐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家逸儿问我“玻璃为什么容易碎”以及我的回答。由于具体的答案比较复杂,我也不确定我能够说的好以至于六岁的孩子能够听懂,我就回答,“那是因为玻璃比较脆”。于是,逸儿就开始了不断地追问,“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玻璃比较脆”,“为什么脆的东西就是容易碎”这些问题。忽然之间,我意识到,我同样言之无物了。在这里,我实际上就是用“脆”的概念偷换了“容易碎”,还希望模糊过关,希望逸儿暂时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非常感谢逸儿的追问。实际上,我必须首先对脆有一个“独立于容易碎”的定义,然后,说明为什么玻璃脆再说明脆容易碎,然后才是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思考的答案。否则,就是一个同义反复,就是一个希望逸儿死记硬背直接接受的答案!

于是,刚才,我想了一个粗糙的但是能够被理解的方式重新解释了一下。完了逸儿说大概能够想明白了。具体这个说法一点也不重要,不过,我也试着提供在这里。我说玻璃或者其他岩石甚至金属里面其实都有一些小颗粒,比如昨天在地质博物馆看到的那样。这些小颗粒需要用某种方式连在一起才能形成咱们看到的玻璃岩石金属,就好像今天早上我用胶水把断开的石头粘起来。不同的东西小颗粒和小颗粒之间的“胶水”都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小颗粒更容易粘的牢,有的胶水也更容易把小颗粒粘牢。有一些就不太牢。于是,有的就容易一片一片剥下来,有的就容易一块一块敲断,有的就更加不容易。至于什么样的胶水什么样的颗粒的组合会更牢和更不牢就只能以后解释了。这个时候,心儿插入解释“逸儿,这个的胶水不是真的胶水,就是说胶水你更容易明白”。没想到心儿不仅听懂了,还做了自己的思考。

总结:
* 言之无物很普遍,有的时候我自己也犯。
* 言之有物可以参考命题(不是同义反复,不是模糊过关)的形式。概念地图——主要关注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可以帮助实现言之有物。
* 我们传达意思思想是为了启发思考,而不仅仅是接受。

unity-panel-ser 吃内存

安装了Ubuntu16.10,经常死机(慢,不反应,重启就会好)。top查看发现是这个叫做“unity-panel-ser”的程序再吃内存。google之后发现是owncloud和qt-5的问题。检索到解决方法如下,记下来,下次遇到可以用。

  • apt install appmenu-qt5
  • in your ~/.profile, add ‘export QT_QPA_PLATFORMTHEME=appmenu-qt5’
  • reload your session

来自于https://bugs.launchpad.net/ubuntu/+source/unity/+bug/1635577

顺便vmware安装和启动遇到问题。安装需要下载vmware的workstation player的新版本。启动的时候,每次都需要重新编译内核,解决方式是:

sudo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3.8.0-19-generic
sudo /usr/bin/vmware-modconfig –icon=vmware-workstation –appname=VMware

来自于http://askubuntu.com/questions/292049/vmware-workstation-error-modules-must-be-compiled-how-to-fix

终于不用经常重新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