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前言、讨论部分的写法

科研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内容,形式上就不用创新了(早的时候没明白,也曾经想创新的来着)。所以每一部分大概是什么是基本确定的。

前言是让你的大同行,甚至一般科学家,乃至有科学研究背景的作家,理解你的思路的介绍性文字。一般要包含:
1、研究的什么问题
2、问题的背景
3、问题的意义
4、现状
5、现状中的不足
6、不足的解决思路
7、(主要结论、结果)
8、(文章结构说明)

中间分析、计算、实验、证明等等是给小同行看的,也就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专家、学生。大多数人看不懂没关系,这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看得懂就行。

直接结论部分,最好大同行看得懂,也就是基本上和这个工作沾边的专家、学生都看得懂。

讨论部分是指在主要直接结论(从定理、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观察)结束以后,混在一起的或者是单独成节的文字,需要回答前沿部分的问题:
1、我们的结果回答了那一些不足
2、我们的结果回答了那一些问题
3、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前言中的一般问题有什么意义
4、我们自己的研究还有哪一些可以拓展的地方

科学工作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的度量

Scientific Reports的文章”do scientists trace hot topics“)得到nature news专栏作家的采访(评论发表在nature期刊上Fashion rules in physics)。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有对于年轻科学家从你的研究结果看来,你认为是否应该在热点领域工作,还有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更倾向于追踪热点一些?

最近看文献了解到英国的学术与基金评价机构开始建立一个研究工作评价系统,问一个研究工作的科学的影响和社会影响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可以从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需要从文章发表记录与文章内容的结构化数据出发。学术问题先不谈,主要是说明研究工作的影响力的衡量问题,有可能可以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当然,在此之前,唯一的衡量方法,就是有人来阅读原始文献。

最近随便浏览科学网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帖子。博主宣称做了一辈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案例研究(case studies),进而指出大部分的中国科学家都在做这个层次的研究。回帖之中就有人指出,这个论断抹杀了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的创新性。

当然,case studies也有在它这个层次的创新性,可是与开辟方向,提出问题,找到分析计算方法这样的工作确实是没法比的。大概来算,开辟方向的可以算0.5流科学家,其余的依次加上1流,直到跟踪性的case studies这个不入流。所谓跟踪性的case studies大概就是说方向、问题、技术、主要例子都解决了,没办法只好做几个更多的例子了。

回到记者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加入热点问题确实现实上有利,原因是评价制度不健全。而这一点在中国尤其严重。可是更重要的不是现实是否有利,而是问自己为什么选择来做学术研究?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因为痴迷科学才成为科学家的。想想自己最初的冲动,想想自己的梦想,case studies要做,但是更深远的问题更要思考。

其中,好的制度的要求之一就是研究工作影响力的度量方式,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就请决策者以及其参谋们读文章。当然,我们也会努力研究好的可以偷一点点懒的计量方法,绝对不是简单数个数,算IF。当然,后者平均来看也有参考价值,任意个案则完全不适用。

吴金闪有几个本科生科研项目招募学生

第一、项目简介:
1、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典型课程的典型教材的核心概念的教学顺序的对比: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门课程,首先收集整理核心概念,制作概念地图;接着依赖概念地图计算分析各个经典教材的概念的学习顺序的效率;做跨学科的对比。
2、利用google ngram viewer以及背后的数据分析历史、文化中关键词汇的演化发展:google电子化了很多的书籍,并且按照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作为整体等等做了切分。有了这个切分数据以后,我们就可以讨论某一个词的时间演化(有一个剑桥的科学家做了历史上 “Curiosity”各个年代出现的次数的统计,揭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思想、潮流的变化),不同时期,处于使用量前列的词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反应的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已经有学生陈约翰在思考这个问题。
3、恩格尔系数的重定义:以前(小农经济的时候)活着的主要成本是食物,所以恩格尔系数的定义主要是总消费中食物占的比例。现在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更多了,例如住房(房租或者月供)。这时候如何修改恩格尔系数?目前已经有学生史依颖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
1、已经具有:一颗好奇的心,热爱探索,想尝试科学研究;良好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基础;C语言或者Python一定的熟悉程度;
2、要学会的:概念地图的技术和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C语言或者Python的熟练使用、数据库的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