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总结思考和反思

心儿小学四年级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原文如下: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让·彼浩勒听了,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然后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向老人询问下午的情况,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我今天让心儿自己来做一个总结,一开始可以字数比较多,但是最后需要在做到反映意思的情况下,字数越少越好。这个作业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把最关键的意思把握住,问如下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例子或者逻辑来展示这个观点的,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同意吗喜欢吗。也就是说一直说的WHWM,主要信息是什么(what is the point),作者如何构建/表达/论证这个主要信息(how the point is constructed/demonstrated),为什么作者想表达这个信息(Why this point),这个信息对于我还有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Meaningful to me?)。

实际上,这个故事本身可以总结的很短:牌子上写着第一句话的时候很少有人给钱,换了一句话以后就很多人给钱了。当然,也可以把到底什么话,什么人,在哪里总结进去:在巴黎街头一个盲人乞丐用一个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子乞讨收到很少的钱,一个诗人在牌子上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乞丐就收到很多钱。

好了,这是第一步,事实的陈述总结好了。第二步,信息point层次的陈述呢?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说明什么。再一次更加精简前面的事实性陈述:原来的话没钱添了一句话就收到钱了。于是,自然,这里说明的是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效果。联系到标题,就知道,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有力量。

整体总结如下:一个用一句话乞讨但是没有收到钱的乞丐在被人添了一句话以后就收到钱了。这个故事反映了好的语言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到这里,我们说清楚了W,是什么。

现在来看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表达这个信息呢?显然,前后两个情况只有语言的不同,于是,结论自然是成立的。那为什么添加进去的话具有这个作用呢?“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有画面感和冲突感(春天的多姿多彩和什么也看不见人的世界),容易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同情共感,于是,就更容易冲动给钱。而在原来的那句话里面,“我什么也看不见”完全就是诉诸于自己的痛苦来让其他人同情,共感不容易产生。于是,我们也明白了H了。更进一步,我们得到一些经验,写文章的时候,如果需要引起读者的同情共感,有的时候可以借助于画面感和冲突感,而不仅仅是交代事实。

有了这两条,我们来看W和M,为什么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一,猜测作者的目的或者说选入这篇文章的编者的目的大概可以认为是语文是关于语言的选择和修辞的学科,于是,既然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力量,那么,自然要好好学语文。第二,对我(真的是我,不是心儿)来说,这个信息太过平庸,当然,不同的话具有不同的力量,当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话来说。但是,知道这个道理和能够选择或者想出来合适的话来说是两件事情。所以,意义不大。更进一步,故事非常假,我非常怀疑其真实性。当然,一般来说,语文课文不需要真实。可是这里基本上是当做论述文用的,因此,最好还是保证这是事实才有说服力。因此,在能够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之前——再说一遍我强烈表示怀疑——这个故事我不喜欢。

我希望语文老师们能够教会你们的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反思,反思,再反思,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在教思考和反思的时候,可以借助我这里的四个问题:主要信息是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我怎么看。

最后的这个我怎么看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尤其是母语的语文课,字词的问题是小问题,主要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用语言促进思考”,敢说想说还能够想得说得深入。因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这些非常重要。这个问题牵涉到语文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每一个老师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我自己认为是分析阅读能力(典型地表现为思考上面的四个问题WHWM),还有能够并且喜欢表达这样一种能力和态度

我查了查这个法国作家,没找到。当然,我不懂法语,所以不保证真的查不到。百度上倒是有,说叫Jean Pehale,但是信息完全就是语文书上的那些,更加使得这个不可信了。google这个名字查不到任何信息。当然,有可能这个人不是这么有名,还年代比较早,不代表完全没有。但是,中国教材里面没有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从小被教”天下文章一大抄“,而且还是不加参考文献地抄,将来又如何能够老老实实做科学,有自己的思想呢?看看我自己写的教材,还有国外的教材,参考文献是教材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故事和作者的真实性,我联系了我法国的合作者(物理学家、历史学家),他也没有找到这个著名的“百度百科”上标注“创作了大部分诗集”(这是几个意思?写了法国的大部分诗集?全世界的诗集?SB百度百科)的法国作家。他尝试了法语的google以及法国名人词典。

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细节的层次上,体现如何使用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如何多问为什么,如何关注大图景(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计算分析方法、典型应用的例子),如何运用WHWM(是什么、怎么构建、为什么这样构建、为什么说这个、对读者意味着什么)。其他的例子还有语文理解型学习的例子

《语文学习中的总结思考和反思》有10个想法

  1. 吴老师好,请问在您乞丐的案例中,whwm第一个w和第二个w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个w,信息是什么?突显语言的重要性。
    第二个w,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突显语言的重要性。
    在这个案例中,是不是2个w的答案是一样的,
    差别是客观信息内容与主观表达的意愿性?
    多数时候信息本身与主观意愿是一致的?

    1. 是的,大多数时候不一样(一个是道理或者事实,一个是动机),有的时候是一样的。乞丐的例子里面what有两个方面,其中的第二个方面正好就是why。厉害。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