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经常看到批评应试教育和为应试教育辩护的文章,基本上批评和提倡的都不是一个东西。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批评素质教育的文章中。因此,我想在这里区分一下这几个概念,希望至少在讨论的时候,针对的是同一个东西。当然,具体的内涵可以继续讨论,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讨论的起点,是必要的。

    很多时候,为应试教育辩护的理由是:这是阶层流动的重要机制,尤其是底层往上层的流动。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是,这不是应试教育的独特 […]

  • 我一直在鼓吹要思考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怎么学为什么。最近遇到了几位确实在思考教什么为什么的人。这一点还是觉得很值得夸一下的。

    但是,一方面,思考的结果到底是教什么,以及为什么,就不好说了。确实,这是更高的要求,而且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促动大家去思考这些问题是我首要的目的,但是,其实,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当然,我承认你的答案和我的答案是不是有一致性,不是重要的。

    可是 […]

  • 这是我和孩子们昨天晚上做的彩色花卷,主要是花和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小花是逸儿的作品。大笑脸和圆鼓鼓的小猪是心儿的作品。今天早上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干掉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还留着一些她们不舍得吃的。

    昨天,心儿说,爸爸你是干什么都会扯到学习和思考。是的,因为它们深入我的脑海,因为它们是我的生活。那在这里,我再一次把做花卷和学习联系起来。

    做花卷能够跟孩子们一起玩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我以为更重要的目的是,学会体会和创 […]

    • 今天的简单干脆,一看就明白

    • 我一贯的观点就是,不一定都是要搞学科学习,只要是不违法乱纪的事情,只要自己喜欢,只要愿意去尝试做点创意出来,都是很不错的。现在电子游戏,也有人一样玩成了职业高手。小时候有些同学,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动手做些小玩具也很厉害,组织小朋友去调皮(如去偷邻村人的萝卜等),现在三十年过去好,我发现这些同学在自己的群体里也算不错的了,善于做小玩具的人都可以做一些手艺,小时候当孩子王的现在在村里面也当了队长之类的。最怕的就是什么都没有兴趣,或者并不是发自内心真实去努力做好、玩好的人。我们做老师,很难受的就是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不会玩了,不会自己找乐趣了。包括玩电子游戏,他们也玩不好,都是被“虐”的份儿。有时候我“恨铁不成钢”地跟学生说:玩电子游戏你也得努努力啊,玩点名堂出来,不能只是耗时间,浪费钱呢。那么,在学校里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 昨天心儿做了几个分数加法。她的计算方法如下:把分母相乘得到新的分母,然后,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别和另一个分数的分母交叉相乘接着加起来得到新的分子。这个计算结果当然是对的。我暂时就叫这个方法交叉相乘法。

    但是,这个计算启发我去思考:心儿到底是不是懂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有没有更好的计算方法,这些问题。于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分数加法实际上背后可能对应着那些概念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如下的知识和这个知 […]

  • 写书的间隙,接孩子放学,看到《于丹:三八二十三的大智慧》,实在生气(当然,生气本身是次要的,我也从来没有看得上或者看不上于丹,论不上。这里就事论事),也很有深远意义,写下来故事和感想,分享在这里。

    首先,我把观点先放在这里,再来讲故事和讨论:事情绝对有对错,但是确实一时能不能搞清楚的区别,还有值不值得搞清楚这个对错的区别;世界发展是由认真的聪明的懒人推动的。

    接着,来大概说一下于丹讲的故事:有个外乡人要从卖布小贩 […]

    • 孔子的故事叫“夏虫不可以语冰”,其意思就是说这个虫子只生活了春夏秋三季,一生都没有见过冬季,那时候也没有人来告诉它冬季的情况,所以在它的世界里,世界只有三季。而在孔的学生的世界里,当然有四季。这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冲突。孔子的解答也不是和稀泥,他从虫子的世界观出发承认是只有三季,并要求自己的弟子认输谦让;但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孔子从来也没有否决四季的正确性。这是我的观点。

    • 我还有一个想法。把道理讲清楚是应该的,也是基础。但是,首先得大家都遵守同一套话语体系,有一样的规则。如果大家完全不遵守这样的规则,完全不一样的话语体系,那么真的可能得跳出来了。于丹也好,昆仑樵夫也好,无非是想卖一些“文化产品”罢了,真的说不上什么中国人的智慧。但是,在生活的世界里,规则与道理是基础,但也要看语境吧。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文化里,在生存与生活方面,都有这样的变化。不管是《塔木德》《圣经》《古兰经》还是《六祖坛经》,都有类似的“智慧”。

    • 或者说,科学的归科学,故事的归故事。

    • 关键于丹和那个人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在卖这些中国智慧啊!

  • 我挑了一个不可能论述得好的话题来讨论,但是希望,也能有所启发。

    我认为教育的一切的问题在有没有好老师,能不能招到和培养好老师一切的问题在老师的待遇。

    当然,教育制度和高考指挥棒到底教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导致面向提高成绩的教育太流行,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都是教育的问题的根源之一。但是,一个好的老师,是有办法帮助学生做到把学科理解好甚至爱上这个学科,同时,成绩还不错的。当然,如果教育制度能动,高考制度能改,并且经过研究 […]

  • 一本书的引文、人名和专有名词索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读者提供很多帮助。在Latex里面,引文比较简单,用bib文件和cite命令就可以自动完成。索引稍微麻烦一点。

    首先,需要一个索引列表,类似下面的定义的每一个人名或者专有名词。

    newglossaryentry{name:Newton}{type=name, name=Newton, text=Newton, description={Isaac Newto […]

  • lindsay 在站点 心语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总结和总结的总结 7年, 4个月前

    昨天和心儿对于两位数(AB)加上它的倒过来的两位数(BA)能不能被11整除以及对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讨论中,发现了几个问题,总结在这里:
    第一、乘除法对加法的分配率不是很熟。已经理解为什么能够有分配率了,但是,具体计算中,不熟。需要补一补计算。
    第二、读文章的时候,要用好WHWM,还要进一步练习:观点,也就是最主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What);用了什么例子来说的,怎么说的(How);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这样说(Why);对 […]

  • 一直打算把我的latex格式的书稿变成markdown格式和mediawiki格式,或者html格式。原来latex2html可用,不过遇到中文,会出很多问题。现在终于找到了pandoc万能格式转换器。太牛了,基本上转换了以后是可读的,需要额外修改的工作量不是很大。

    按照pandoc的介绍,它能够把Markdown, reStructuredText, textile, HTML, DocBook, LaTeX, Me […]

  • lindsay 在站点 心语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一道阅读题的总结 7年, 5个月前

    有一道语文阅读题如下:

    “标准化”生产线有三个好处:零件制造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意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随意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问题:1、在方格中填标点符号。2、总结“标准化”生产线的三个好处:——、——、——。

    我做错地方:1、“,”;2、三个好处是零件制造简便、组装简单、可以随意抽取。

    正确答案:1、“;”; […]

  • 学科边界是存在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思维方式、分析方法有共性自然就成了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研究者了,于是就成了学科。同时,跨越和融合边界的问题、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也是存在的——有的时候某些问题就是放到不受具体学科限制的框架里面来解决更合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用什么样的体系?

    我认为,这个可以依靠一个仅仅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各个学科的合起来的概念地图——制约的教和学的体系,来解决。

    首先, […]

  • 提出问题,把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两步。当然,解决问题和检验,也是重要的,不过,我认为比不上前者。把一个问题用合适的数学结构来表达,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内在的结构——也就是这个问题里面有哪些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系统的状态如何描述,如果有变化呢,则还关心如何变化、什么导致的变化。而这一步,传统上,叫做数学建模。

    采用什么样的数学结构来描述所面对的系统的状态,这是数学建模要解决的 […]

  • 根据我们的汉字检测模型——那里实际上是一个字的状态——被认得和不被认得(加上未确定,其实三状态)——两个相互冲突的状态在网络上传递或者说推断,我们提出来一个三状态——待感染、染病和染药三个状态的传染病模型。待传染的个体可以通过接触染病个体变成染病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药个体变成染药个体。同时,染病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药个体变成染药个体,甚至三个状态的任意一个;染药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病个体变成染病个体,甚至三个状态的任意一个 […]

  • 对于一个的集合(L=left{1,2,cdots, i, cdots, right})中每个 […]

  • 刚才和人聊天,讨论到如何来看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方向感。正好就体现了概念地图和大图景的作用。总结下来,跟大家分享。

    大约在初入门研究工作的阶段,可能不太需要关心研究问题的选择——基本上是你的导师给你选的。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了解的更深更广,有的人,后来就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和自己的领域,学会了自己来做选择。有的人就一直在差不多同样的境界上:看某篇其他人的工作,觉得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把不好的改过来,把好的 […]

  • 昨天,我问了正在学习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和整除的心儿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能够被3整除的数为什么每一位数加起来还是能够被3整除以及为什么要学这样一个知识?
    偶数里面哪些是质数?

    第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锻炼的思维的复杂程度,以及熟悉一下定义。了解到偶数肯定能够被2整除,因此,除了2自己(0先不管,只考虑自然数先),其他的数都有一个因子是2,于是都是合数。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促进对知识的学习 […]

  • 最近看到一道题:
    某车站要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开始排队,每分钟里的旅客人数一样多。如果同时开放3个检票口,那么40分钟后检票口前的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4个检票口,那么25分钟后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8个检票口,那么队伍多少分钟后恰好消失?

    这道题听说,在奥数里面叫做“牛吃草”问题,就是要考虑在牛开始吃之前已经有一些草了,还要考虑牛在吃草的同时,草也在长。当然,抽象地来说,这样的情景是存在的,这样的考虑是重要的, […]

  • 我写的量子力学教材《二态系统的量子力学》上线了,可以在主要电商平台上买到了。

    本书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量子系统的行为,第二部分是量子系统的理论,第三部分是,为什么量子系统的理论的数学形式会是这么一个比较奇怪的、跟经典力学完全不同、跟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形式。第四部分,量子力学的理论有了之后,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情,例如纠缠用于量子计算、量子博弈,也稍微提了一下。

    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头我们要问第三个 […]

  • 刚看完《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讲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和真的数学(研究者,或者是数学的真正运用者眼中)的差别​,讲了数学教育的碎片化,呼吁讲真的数学。至于真的数学怎么讲,讲哪一些,没有非常具体的建议。联系到咱们的以学科大图景为目标的理解型教学体系下的数学教育,所谓的真的数学就是咱们说的数学的大图景——典型研究对象、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当然,具体这些内容,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来制定。其次 […]

  • 读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