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简单,认真,有观点,没屁股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4个月前
关键于丹和那个人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在卖这些中国智慧啊!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简单,认真,有观点,没屁股 7年, 4个月前
写书的间隙,接孩子放学,看到《于丹:三八二十三的大智慧》,实在生气(当然,生气本身是次要的,我也从来没有看得上或者看不上于丹,论不上。这里就事论事),也很有深远意义,写下来故事和感想,分享在这里。
首先,我把观点先放在这里,再来讲故事和讨论:事情绝对有对错,但是确实一时能不能搞清楚的区别,还有值不值得搞清楚这个对错的区别;世界发展是由认真的聪明的懒人推动的。
接着,来大概说一下于丹讲的故事:有个外乡人要从卖布小贩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到底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怎么办? 7年, 4个月前
我挑了一个不可能论述得好的话题来讨论,但是希望,也能有所启发。
我认为教育的一切的问题在有没有好老师,能不能招到和培养好老师一切的问题在老师的待遇。
当然,教育制度和高考指挥棒到底教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导致面向提高成绩的教育太流行,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都是教育的问题的根源之一。但是,一个好的老师,是有办法帮助学生做到把学科理解好甚至爱上这个学科,同时,成绩还不错的。当然,如果教育制度能动,高考制度能改,并且经过研究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latex索引格式语法 7年, 4个月前
一本书的引文、人名和专有名词索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读者提供很多帮助。在Latex里面,引文比较简单,用bib文件和cite命令就可以自动完成。索引稍微麻烦一点。
首先,需要一个索引列表,类似下面的定义的每一个人名或者专有名词。
newglossaryentry{name:Newton}{type=name, name=Newton, text=Newton, description={Isaac Newto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为什么不要直接教孩子1+1=2?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4个月前
那个expii挺好的。我说的概念不准的是那位翻译的老师做的教材网站。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为什么不要直接教孩子1+1=2?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4个月前
看了那个网站,还没有看卡尔斯鲁厄物理教程。做网站的这位老师,有点想法,但是看起来好多概念不准。我去看两眼那本书。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反映内容逻辑的mooc平台系统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4个月前
有意思的网站。缺联系,其他都挺好。我们在做一个类似的东西。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概念网络上的高效学习方式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4个月前
慢慢看,多看几遍,找人说说。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万能格式转换器pandoc用于书稿格式转换 7年, 5个月前
一直打算把我的latex格式的书稿变成markdown格式和mediawiki格式,或者html格式。原来latex2html可用,不过遇到中文,会出很多问题。现在终于找到了pandoc万能格式转换器。太牛了,基本上转换了以后是可读的,需要额外修改的工作量不是很大。
按照pandoc的介绍,它能够把Markdown, reStructuredText, textile, HTML, DocBook, LaTeX, Me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理想中的教和学的体系 7年, 5个月前
学科边界是存在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思维方式、分析方法有共性自然就成了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研究者了,于是就成了学科。同时,跨越和融合边界的问题、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也是存在的——有的时候某些问题就是放到不受具体学科限制的框架里面来解决更合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用什么样的体系?
我认为,这个可以依靠一个仅仅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各个学科的合起来的概念地图——制约的教和学的体系,来解决。
首先,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概念地图和大图景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7年, 5个月前
京东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研究和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7年, 5个月前
提出问题,把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两步。当然,解决问题和检验,也是重要的,不过,我认为比不上前者。把一个问题用合适的数学结构来表达,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内在的结构——也就是这个问题里面有哪些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系统的状态如何描述,如果有变化呢,则还关心如何变化、什么导致的变化。而这一步,传统上,叫做数学建模。
采用什么样的数学结构来描述所面对的系统的状态,这是数学建模要解决的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致病和治病同时传播的传染病 7年, 5个月前
根据我们的汉字检测模型——那里实际上是一个字的状态——被认得和不被认得(加上未确定,其实三状态)——两个相互冲突的状态在网络上传递或者说推断,我们提出来一个三状态——待感染、染病和染药三个状态的传染病模型。待传染的个体可以通过接触染病个体变成染病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药个体变成染药个体。同时,染病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药个体变成染药个体,甚至三个状态的任意一个;染药个体也可以通过接触染病个体变成染病个体,甚至三个状态的任意一个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概念网络上的高效学习方式 7年, 5个月前
对于一个的集合(L=left{1,2,cdots, i, cdots, right})中每个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概念地图和大图景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 7年, 5个月前
刚才和人聊天,讨论到如何来看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方向感。正好就体现了概念地图和大图景的作用。总结下来,跟大家分享。
大约在初入门研究工作的阶段,可能不太需要关心研究问题的选择——基本上是你的导师给你选的。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了解的更深更广,有的人,后来就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和自己的领域,学会了自己来做选择。有的人就一直在差不多同样的境界上:看某篇其他人的工作,觉得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把不好的改过来,把好的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知识(招式)到学科大图景(内功)到学习方法(心法) 7年, 6个月前
昨天,我问了正在学习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和整除的心儿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能够被3整除的数为什么每一位数加起来还是能够被3整除以及为什么要学这样一个知识?
偶数里面哪些是质数?第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锻炼的思维的复杂程度,以及熟悉一下定义。了解到偶数肯定能够被2整除,因此,除了2自己(0先不管,只考虑自然数先),其他的数都有一个因子是2,于是都是合数。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促进对知识的学习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一道奥数题说起,继续和题型教学战斗 7年, 6个月前
最近看到一道题:
某车站要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开始排队,每分钟里的旅客人数一样多。如果同时开放3个检票口,那么40分钟后检票口前的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4个检票口,那么25分钟后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8个检票口,那么队伍多少分钟后恰好消失?这道题听说,在奥数里面叫做“牛吃草”问题,就是要考虑在牛开始吃之前已经有一些草了,还要考虑牛在吃草的同时,草也在长。当然,抽象地来说,这样的情景是存在的,这样的考虑是重要的,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二态系统的量子力学》上线了 7年, 6个月前
我写的量子力学教材《二态系统的量子力学》上线了,可以在主要电商平台上买到了。
本书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量子系统的行为,第二部分是量子系统的理论,第三部分是,为什么量子系统的理论的数学形式会是这么一个比较奇怪的、跟经典力学完全不同、跟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形式。第四部分,量子力学的理论有了之后,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情,例如纠缠用于量子计算、量子博弈,也稍微提了一下。
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头我们要问第三个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推荐《一个数学家的叹息》 7年, 6个月前
刚看完《一个数学家的叹息》,讲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和真的数学(研究者,或者是数学的真正运用者眼中)的差别,讲了数学教育的碎片化,呼吁讲真的数学。至于真的数学怎么讲,讲哪一些,没有非常具体的建议。联系到咱们的以学科大图景为目标的理解型教学体系下的数学教育,所谓的真的数学就是咱们说的数学的大图景——典型研究对象、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当然,具体这些内容,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来制定。其次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红娘算法看什么是科学 7年, 6个月前
在大多数人心里,科学(数学)和生活是分开的两个东西。在很多数学、科学老师心里,也是这样。文科老师那可能就比例更高了。我最近注意到,甚至在某些认为对数学或者科学很有认识的老师,或者科学家数学家心里,科学(数学)和生活也是分开的两个东西。
科学,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可能来源于生活、实验、其他人的研究、自己的深入思考等等,转化成一个形式化的问题(例如数学的形式,这时候成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它。有的时候,解决完了这个问题 […]
- 读取更多
孔子的故事叫“夏虫不可以语冰”,其意思就是说这个虫子只生活了春夏秋三季,一生都没有见过冬季,那时候也没有人来告诉它冬季的情况,所以在它的世界里,世界只有三季。而在孔的学生的世界里,当然有四季。这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冲突。孔子的解答也不是和稀泥,他从虫子的世界观出发承认是只有三季,并要求自己的弟子认输谦让;但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孔子从来也没有否决四季的正确性。这是我的观点。
我还有一个想法。把道理讲清楚是应该的,也是基础。但是,首先得大家都遵守同一套话语体系,有一样的规则。如果大家完全不遵守这样的规则,完全不一样的话语体系,那么真的可能得跳出来了。于丹也好,昆仑樵夫也好,无非是想卖一些“文化产品”罢了,真的说不上什么中国人的智慧。但是,在生活的世界里,规则与道理是基础,但也要看语境吧。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文化里,在生存与生活方面,都有这样的变化。不管是《塔木德》《圣经》《古兰经》还是《六祖坛经》,都有类似的“智慧”。
或者说,科学的归科学,故事的归故事。
关键于丹和那个人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在卖这些中国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