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再次推荐教材篇章以及普通文章加文献,以及讨论假课文的问题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8年, 3个月前
额,那得看您哪里毕业的。浙大的就说的过去。^_^。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再次推荐教材篇章以及普通文章加文献,以及讨论假课文的问题 8年, 3个月前
小学语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叶永烈)里面谈到的一个例子——Shapiro发现浴缸水漩涡的固定旋转方向——引起了我的怀疑。涡旋的方向本质上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有一个叫做Coriolis(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其本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惯性力不是真的力,早在1835年左右就提出来了。因此,1962年Shapiro来发现一下这个力的一个效果,我不觉的有任何神奇的地方。而且,这个课文中说,Shapiro是从观察他家的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吴金闪对教育学科的认识和相应的课程设计 8年, 3个月前
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发掘发现和培养学习者的能力,提升学习者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愿望。适当的时候,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和认知世界的基础上,也鼓励一下贡献社会。科学中的反思怀疑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它就什么都没有。要通过教授科学来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是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为了保护培育创造性,除了批判性思维,还要有系联性思考,有的时候也要做点探索性学习。时间是稀缺资源,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把学会大图景(基本问题,典型思考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对知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反映内容逻辑的mooc平台系统 8年, 3个月前
目前的mooc课程起到了给大量的学习者提供好老师好课程的作用,但是课程本身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当然,技术上不乏使用讨论式教学等比较新的好的教学方式的课程。总的来说,没有根本上改变学习,改变教学。当然,这些好老师们一般在个体的层次都能够回答得比较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能够体现其对整个学科的整体认识,整体面貌。整体面貌也就是通常说的结构,或者我说的学科大图景,包含基本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以及一些体现这个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从师大排课系统看教学管理理念和学生培养理念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8年, 3个月前
我伤心啊。确实缺乏这个“想象力”。为了社会的进步,我宁愿不要这个想象力啊。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师大排课系统看教学管理理念和学生培养理念 8年, 3个月前
我的《学会学习和思考》课程分成“理解型学习和概念地图技能训练“和“理解型学习用于学科学习”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每个部分的授课老师由外国专家和我自己担任。由于采用讨论教学,班级必须非常小。因此,我们通常提供平行班。例如今年的技能训练模块有两个平行班。学科学习有四个平行班(地理、环境、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因此,选这一门课的学生需要从前面两个模块里面选择一个,从后面四个模块里面选择一个。如果前后两个模块存在内容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白马非马”看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8年, 3个月前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有很多人辩论过。如果我用英文翻译一下这句话,大家看看是否还会产生这样的辩论。
* 现代文翻译:白色的马不是马
* 英文翻译1:White horses are not horses,或者 A 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 英文翻译1的汉语翻译:一匹白色的马不是马的一匹。白马不属于马。
* 英文翻译2:(The concept and instances of) whi […] -
这是小学数学教材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这里是课后练习(主要看第二题):
这个是老师给的答案:
听说不仅仅一两位老师给的答案是这个,很多很多老师都给的合格答案。所谓的教研员也要求老师按照这个答案来讲。
我特别想知道,教学参考书里面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教参就是这样,那这个板子不能主要打在老师身上,教材编写砖家们应该负主要责任。如果不是,那么,我想知道这些老师和教研员的理由是什么。在那之前,我只好猜测着做分析。下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从“莫名其妙”的理解看语文学习和教学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8年, 3个月前
主要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能够定义一个学习成本或者学习效率的话,我们就在完整的网络上计算一下这个效率,然后再扣掉某个(或者某几个)概念,接着再计算一下效率。如果效率变化比较大,并且变低了,那么,这些概念就不能去掉。
具体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中。用我们的汉字学习的工作为基础的。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数学家经济学家生命科学家物理学家追热点的工作终于被JoI接受了 8年, 3个月前
Menghui Li, Liying Yang, Huina Zhang, Zhesi Shen, Chensheng Wu, Jinshan Wu, Do mathematicians, economists and biomedical scientists trace large topics more strongly than physicist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
-
以下是部分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正在开展的工作。欢迎所有人来合作和讨论。甚至直接拿过去做就行,只要做的时候给我一个消息。
在科学学方面,核心的创新是围绕下面几个方面:科学学三层网络框架、间接联系、概念网络。对于什么是科学计量学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看之前的总结。具体研究工作随手记下来的有这些:
框架和间接联系用于论文-专利-基金分析,回答相互联系的问题,用于作者-论文-主题回答作者论文多样性创新性问题、作者论文主题评价排序的问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的文章 从“莫名其妙”的理解看语文学习和教学 中发布了一条评论 8年, 3个月前
是的,概念是否困难不是选择的理由。如果对于整个学科的大图景(基本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典型例子)无关紧要,才是可以删除的。也就是说,要看一个概念在知识网络中的地位。我们整备发展一个计算分析方法来看看哪些可以去掉,哪些不能。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从“莫名其妙”的理解看语文学习和教学 8年, 4个月前
心儿回家做作业,能用“莫名其妙”造句,能够大概说出来它的意思“不能说出来原因或者道理”。我让她解释一下“名”什么意思,“莫”什么意思,“其”、“妙”什么意思。解释每一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合起来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意思。心儿居然知道“名”是说出来的意思,但是,其他都不知道。这让我非常吃惊。
她说,“名”的意思是老师上课讲过的。按道理来说,既然老师有讲“名”的意识,自然是知道学生对整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是构建在对每一个部分的理解的基础 […]
-
阅读文献,根本上就是思考和理解的问题,因此,原则就是一条:尽量多问为什么,尽量去理解。
当然,根据文献的不同要求有所不一样。例如,大部分当做背景和兴趣拓展的文献,主要关注文献的逻辑框架就可以了,主要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是新的(问题、方法还是结论方面的创新,还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新的理解,新的整理工作的线索),大概如何做的,有什么不足,在整个学术背景下面属于什么层次的问题,你喜欢或者同意吗?如果是直接工作的基础,还需要 […]
-
看看下面的这些计算错在哪里?
begin{align}
1 元times 1 元 & = & 1 元
& = & 10 角 times 10 角
& = & 100 角
& = & 100div 10 元
& = & 10 元
end{align}
所以1块钱等于10块钱?begin{align}
1 dm times 1 dm & = & 1 dm
& = & 0.1 m times .1 m
& = & 0.01 m
& = & 0.01 times 10 dm
& = & 0.1 dm
end{align}
所以1分米等于0.1分米…[阅读更多]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读《谈谈方法》和《社会契约论》有感 8年, 4个月前
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不是一回事。科学精神需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体现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主要目标却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对科学知识的内涵、来源以及背后的原则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开设《学会学习和思考》: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看待世界,远远比学会具体科学知识重要。当然,不经过具体知识尤其是对具体知识的体系化的整理和理解,根本就谈不上领会科学精神。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具体学科的思考方法,每一个学科,都不一样。但是,很少的几样有共性的科学精神还是有 […]
-
jinshanw 在站点 吴金闪的工作和思考 中撰写了一篇新文章 第一次亚太地区概念地图国际会议(CMC-AP2017)会议组织笔记 8年, 4个月前
2017年9月20-22日,第一次亚太地区概念地图国际会议(CMC-AP2017)将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第一次(协助)组织国际会议,做一个记录,将来好检讨和进步。有办过七届国际概念地图大会的Alberto Canas在前面引领,事情有头绪很多。非常感谢Alberto。
会议的组织工作由三个团队来分工协作完成,基本上的分工是:
* 会议行政和服务团队——教师发展中心,会议通知、注册、收费、场地、邀请函、会议材料 […] -
今天听心儿给我讲草帽计——贺龙让红军放下草帽,国军来带上,从而使得国军飞机误炸“白匪”的故事。我就开始好奇,这么神奇的计策也能成功?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课本上的有些事儿其实离真相很远。于是,我就决定自己来看看这个这么弱智的计策就能成功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我先查了查贺龙传。这是正规出版物,有出版社和编写组的。尽管也不一定可信,但总算是稍微有据可查。里面有的事情是有当时的文件来佐证的,并且提供了一部分参考文献,也 […]
- 读取更多
额,那得看您哪里毕业的。浙大的就说的过去。^_^。
凡是结论依赖于真实性,都需要保证论据(和论证过程)的真实性。这是最打动我的一句话!站在语文老师的角度,如果没有闪哥一样的学科整合能力及契而不舍探究事件背后真相的科学精神,那么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如果碰上一篇真实性有待商榷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的伤害?从语文的学科角度来处理的话,借助批判性思维从论点与论据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来分析课文,是否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能力要求就可以从‘不同学科整合分析’下降到‘用批评性思维分析’,这样是否就可以让因畏难情绪而忽略这一类文章的老师们更好地处理教材,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去探究或思考论据的真实性,或许会有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很好的建议,语文教学要开展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要搞清楚表达是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表达这个、对读者的意义这几个WHWM的问题,并且要花为较多的精力在怎么说的和后面两个为什么上。同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怎么说和为什么,来谈学生读者学到什么是空的,没有意义的,死记硬背的。
但是,这样的深入思考,往往需要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