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到底怎么减?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玩,去自己看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不管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对的,没问题的。但是,到底如何实现这个减负?目前看起来,教材编撰者和学校老师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教的浅这个办法。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旦教的浅,学生就很难想明白,也很难体会到美妙的地方,于是大部分学习就成了死记硬背,于是学习就更加痛苦,负担更加重。如果考虑到应试的问题,学生还需要去课外班学习大量的技术,通过重复做题来提高成绩,于是,实际上,不是减负而是增加负担。那么要怎么做?

教的少,教的有挑战性,教的有思考,教的深入。教的少的意思是说,很多主题,如果仅仅起到增加知识的作用,可以先不学,等将来学生用到了自己学。但是,那些体现这个学科在思考什么问题、如何思考的主题,要学,而且学的深入。只有深入才做得到浅出。一个不能把书读薄的人是不会读书和思考的,一个不能把书读厚的人是不可能把书读薄的。例如,中学物理课程如果是力热声光电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全面铺开,但是,却跳过动量守恒,跳过同时的相对性,跳过矢量叠加,以及这些内容背后的为什么,那么,就不可能学得懂物理。最多学到了一些零散的物理知识。一个领域的专家的脑子里面肯定不是浆糊或者珍珠,而是川成串编成网的珍珠,其中必定有极少数的主线。学习者通过学习具体内容掌握主线,才是真的减负。把一部分纯知识性内容去掉不学,才是真的减负。

那么,哪些是纯知识性的,哪些是体现了学科基本问题典型思考方式的?这个就需要依靠这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所谓的搞教育专家,应该是这个领域的对教学感兴趣有深刻认知的专家,加上概念地图。

希望教学改革者们能够转过这个脑子来,要不然,祸国殃民啊。

收到一些反馈,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一条是: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们和搞教育的专家们当年都属于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苦读书的学生。因此,他们看不到如何把一个学科学活串起来,他们不知道如何教的少教的深刻,以为教的多就好,以为学生记住很多知识就好。很有道理。添加在这里。欢迎自认为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的中小学老师和搞教育的专家们前来批驳讨论。当然,这个不能怪专家和老师,最根本的是好学生由于搞教育待遇差根本不会选择搞教育。这个板子得打在政府身上。

其实,有心的老师,问问自己班里真的学得好的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是有方法的,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是可以串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