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临界现象与复杂性》课程

这门课一直在系统这边的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一直没有开过。这学期我打算开起来。已经在选课系统中,希望大家感兴趣的来听听。博士生好像不得不上这门课了,硕士生(尤其是硕士生)我强烈推荐你来试试。

大致的内容,我打算按照《复杂性研究中的数学物理方法》的思路来组织。这样比《临界现象与复杂性》更一般一些,当然临界现象部分还是要讲的。主要的想法是:通过这门课把受教育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放在同样的起点上,为系统科学(复杂性、物理学、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以后的研究工作做准备。基本上本科阶段的数学物理课程都会涉及(当然《数学分析》的内容就默认大家都了解)。然后每一门课,我只会讲最最基本的内容,基本上5-10小时之内给大家一个图像,帮大家入门。课后大家通过自主阅读与练习来达到真正学会的目的。

你来,我应该能保证,你会上一个层次,会得到对这些学科的不一样的体会。但是,我需要你保证完成作业,并尽可能地主动阅读我留下的或者推荐的教材、文献。

提纲:
1、线性代数与数值线性代数:矩阵、本征值与本征向量、线性变化、矢量空间、Blas与Lapack
2、概率论:古典概型、简单事件、复合事件、频率与概率、有限事件空间上的概率论,概率三元体,概率论的矩阵表示,Monte Carlo方法简介
3、分析力学:状态与状态空间、动力学过程、Hamilton方程、Lagrange方程
4、量子力学:二维系统的量子力学,态矢量、算符、Schroedinger方程、测量,密度矩阵
5、统计力学:状态空间、系综理论、配分函数,相变,Metropolis方法,量子统计初步
**********一学期的量,这次就开这么多,下次把《系统理论基础》跟这门课合起来开,讲两学期*************************
6、非线性动力学:动力系统、简单稳定性分析、不同定性行为分类并举例,混沌举例
7、高等统计力学:相变、重整化群、有限大小标度、临界现象与临界指数,产生湮灭算符形式的量子统计入门
8、高等量子力学:Hibert空间的矢量和算符,测量问题与量子力学基础,产生湮灭算符形式的量子力学

我的信念是学哪一门就要学会象那一门的专业学生一样地来思考问题。具体的知识、技巧可能掌握的程度不一样,但是有哪一些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也就是大图景和品味是一样的。有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不过,不妨来试试,给我和你自己一个机会,没准我们能够成功呢。

这第一轮的课,允许我把主要时间放在把这些课程的基本内容做成一个整体。以后,我会把实际研究工作的例子加入进来,放在课程中合适的地方。

课程的组织方式大概按照:导论(背景,相关研究工作简介,参考书与文献介绍),核心内容讲解与讨论,课后作业,习题课(讲解习题以及个别的例题)。考核方式:习题(40%),大作业或者课程论文(20%),期末考试(40%)。课后作业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但是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类似的答案(例如错别字一样、相同的加减号错误、相同的常系数错误等)视作抄袭,大作业或者课程论文的任何部分(多于一句话)网上查得到,视作抄袭。抄袭者的成绩一概不及格(59/100)。

另外,这学期有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专题课(分别是《随机过程导论》与《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将由国际知名学者来讲授(分别为Peter Drummand,量子光学领域的牛人以及Birger Bergersen,那本比较流行的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作者)。他们会过来用英文讲课,时间大约是5、6月份。

要不要我也用英文讲?那样的话,大家都要辛苦更多,我也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准备。要不,下一轮,我再用英文讲授吧。关键是我恐怕没这么多时间来准备。

经典纯随机客体与伪随机客体,区别可测吗?

假设有完全随机的概率均匀分布的六面骰子。装六个这样的骰子在一个盒子里。

另外一个盒子,装六个单面的骰子,面值分别为1,2,3,4,5,6,盖上盒子。

问,随机从两个盒子中各抽出一个骰子,骰子的面值是什么,有多大的可能性?

制作一种试剂和骰子结合在一起(我们叫做牌),骰子取值1,2,3,4,5的时候红色,6的时候黑色。问,随机抽出一张牌,牌有什么颜色,可能性是多少?两个盒子的情况有区别吗?


对于纯随机的牌的情形,就算某张牌被抽出来之后,它的颜色也是不确定的,只有在“看”的时候,观察者(或者测量仪器)才知道它的颜色;
对于伪随机客体,抽出来之后,不管看没看它就定了颜色了。
可是,注意,这个区别能测吗?例如先让别的观察者提前看看?好像可以,因为逻辑上好像时间不一样。但是,真的行吗?不行,这就相当于把问题转给那个提前的观察者。


问,一张牌从盒子里抽出来之后,红色的几率是多少?两个盒子有区别吗?
显然第一个盒子的牌,红5/6,黑1/6。
第二个盒子呢,有认识这么认为的:牌取出来之后,它的状态就定了,跟其他的牌没有关系,只是实验者还不知道什么颜色。而这个只有两种可能,因此,红的黑的各占50%。真的是这样吗?相信是这样的人,就试试这个实验。

我们作为人,而不是上帝,知道纯随机与伪随机,有意义吗,有区别吗?

我的聪明观

小的时候觉得聪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总是炫耀,总是逞能,总是挑战。

上了大学以后,发觉聪明不重要,勤奋决定一切。你比别人聪明,并不是值得炫耀的,值得骄傲的。更聪明又做不好,才更没面子呢。

近几年,深入研究工作以后,又渐渐地发现,思考的深刻程度,还是决定了工作的品质。

所以,我打算,把深刻、思辨的例子收集起来,让学生集中体会一下深入思考的乐趣。目前手上的例子有:伽利略的重物落得更快的思辨(反例),勾股定理的量纲分析,单摆的量纲分析,量子测量问题与Bell不等式。

最后这个例子有点难。有没有更好的例子?

找到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特征(数学结构)

从一个例子开始,耐心一点读懂我的思想,我保证这是一个快乐的旅程。

伽利略有名的对重物落得快的反驳如下:取两重量不等的物体,绑起来。记绑起来之前的重量为A1、A2,速度为B1、B2,绑起来之后的速度为B12。第一,按照重物落得快的理论,B12最大。第二,绑起来之后,速度大的拉小的,速度小的拖大的,因此,B12处于B1与B2之间。矛盾。因此,原理论不成立。

现在,我把重量换成性质A,速度换成性质B,按照上面的逻辑,我可以证明A大则B大永远不成立,不管A、B具体是什么。这肯定有问题。哪里出了问题,重量与速度的什么特殊性质使得上面的论证看起来很有道理?

同成色下,理性市场下,在重量的合理范围内,金子越重总价值越高,或者我说金子越重价格越高。前者对,后者错。那么,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个表述一个能够运用伽利略的逻辑,而另一个不能?

首先,我们(袁强老师)注意到,性质A可加。也就是A1+A2有意义。
其次,我们(吴金闪、袁强)注意到,AB乘积有意义。
再次,(吴金闪)也是最重要的,AB乘积的总和守恒。

可以验证重量和速度满足以上要求,重量价格也满足,但是重量和总价值不满足后两条。也就是说,在没有动量守恒的前提下,伽利略的逻辑存在着漏洞:快的和慢的合起来肯定速度居中,这一条根本就是日常经验。基于日常经验的逻辑都是没意义的。极端的说,伽利略的论证和相信重物落得快这个日常经验是一个水平的。本质上是动量守恒这个后来的理论结果弥补了这个逻辑上的漏洞。说明一下,这里的动量守恒是指绑成一个整体之前之后的总动量不变,逻辑上的不是时间上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三条数学性质是能够如此论证的前提。现在问,这三条就够了吗,有没有反例?我还不知道。我觉得就够了。

跳出这个问题。很多问题的认识和论证,都隐藏了许许多多的逻辑上的假设,断点。问这样的论证对于更一般的系统更一般的性质是否成立,是找到这个系统的特性(特有的数学结构)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到底在什么地方用到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的本质特征。

人生莫大的悲哀在于你问的问题没有人理解。

呵呵。

下面我要带你绕更多的弯。现在我们假设接受伽利略的逻辑(反正加上整体速度的定义——也就是我们说的逻辑上的守恒律,这个论证确实就是正确的),我们来看一看,能得出什么有意思的推论或者说更深刻的矛盾。

注意到,同理我们证明质量越大速度越小也是错的。
于是,我们只能得到,速度与质量无关。进而,我们知道(我们总是假设从同一个地方落下来,初始速度都为零)这意味着加速度也一样。再进一步,这隐含着重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
这个结论是不对的,重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是由新的物理原理导致的,而不是运动学、动力学的推论。

我们肯定错了。这表明在我们的论证中,我们肯定还有隐含假设,就是重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现在,我们问,在哪里,我们的论证逻辑用了这样的一个假设?

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不是在引力场中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有很多现象,确实重量越大速度越小,也就是说,我们的一般结论(速度与重量无关)是错的。那么,哪里,在我们的论证中,我们用了“在引力场中讨论”这个条件了?

这是必须找出来的。

为了发现问题的本质,我们做一个对比:考虑均匀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这个时候,作用力的大小由F=EQ决定,其中Q是电荷。下面我来重复这个论证。证明质量越大速度越小是错的。

1、把两个重物绑起来,质量更大,“于是”速度更小。
2、合起来的速度根据加权平均(我们已经知道它成立),速度介于中间。
矛盾。原假设错误。

这显然是错的。因为力学告诉我们结论是对的。错在哪里?原因是:推论1实际上是错的。把两个重物绑起来,其速度不是简单由总重量决定的,还跟电荷总量有关。如果电荷也是两者之和,那么其速度(物理上应该是加速度,不过由于初始速度为零,同一点出发,我们忽略这个差别)确实是居中。因此,2才是对的,没有矛盾。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隐含的假设在什么地方了:在我们设的前提中——我们讨论了速度只与重量有关的一个运动中。实际上这个前提很强,已经包含了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

也就是说,改良版的伽利略逻辑证明了这么一件事情:在一个速度完全由重量决定的问题中,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其中用到了绑起两个重物的重量是重物重量之和,还用到了两个物体重量乘以速度的总量在绑起前后保持不变。(按照sky的理解,可以更清楚地复述一下这句话如下:前半句重量合起来的重量指的是引力质量,后半句重量乘以速度指的是惯性质量,因此伽利略的逻辑中由于只考虑了一种质量,实际上假设了重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括号里的部分按照sky的帖子,新加的。谢谢sky。)

那么在什么情形下,速度完全由重量决定呢?在电场中,速度由电荷与质量两者决定。在重力场中,速度也应该由重力荷与质量两个因素决定,除非重力荷与质量是一个东西。

到此,我们的大脑体操,抽象旅行基本上就完结了。我们从这里看到,第一、基于日常经验的逻辑是很危险的,而我们常常会忽略我们在什么地方用了这个基于日常经验的逻辑;第二、把事物抽象、扩大,并与原来的具体事物相比较,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征;第三、一个讨论的前提条件基本上就决定了结果,采取什么样的前提条件,是逻辑推理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因此都应该明确写下来;第四、事物的特征结构往往要依靠数学结构来表达。

物理学的主要目标(除了我们这种专门研究物理的),就是告诉你,一个现象主要由哪一些因素决定以及发现这些主要因素的方法。知道了这个,其他的就基本是明确的体力劳动。以后有空,写写量纲分析来体现这一点。

顺便说一下,上面的思辨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伽利略有多错,而是做为一个深入思考的例子,而且是站在现在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再回去看,再回去思考。

做个实验,欢迎参与

一个盒子里有5个黑球,1个白球。你要随机取出一个球来,不能看,然后猜黑的还是白的,猜对了获得一分。如果你想获得更高分,例如一分就是一百元钱,你猜什么?

如果这样的实验重复12次,你怎么猜,1200次呢?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让大家做的原因是,某一个研究小组做了一个这样的真人实验,得到了我不能理解(make any sense from it)的结果。我想验证一下,又没有这么多钱来做真人实验,只好求助于大家了。

非常感谢。